2022-05-27

岡山籃籗會發展大事記

 1712­-清康熙51年,壽天宮志記載:「本宮自台南大天后宮分靈至阿公店街」,應是只請媽祖分靈至阿公店立神像,尚未建壽天宮。[1]

 1718-「阿公店」地名首度出現[2](《鳳山縣志》成書於1718年)。[3]

 1769-台灣總督府民政局於1898年第一次調查各縣、廳社寺、廟宇,資料指出,壽天宮建立年度為乾隆34年,1769年。[4]

1776-「築岸序」石碑立碑於阿公店街。石碑顯示,乾隆41年,阿公店街店家及團結治水成功;捐銀商號有「四來號」等20家。[5]

 1798《鳳山縣采訪冊》記載「嘉慶三年,黃協記、吳隆興募建」募款興建壽天宮[6]

 1824-「道光四年,黃洽泉董修」壽天宮(《鳳山縣采訪冊》記載)[7]

 1838— 張貢於1838年農曆九月初在大崗山豎旗作亂,十月底被全部捕獲。事件後不久,壽天宮增加祭祀義民爺。阿公店街居民每逢農曆九月15日,辦理義民爺祭典,備三牲酒禮及演梨園數棚,以為普施。家家戶戶都大請客。

 1894-阿公店街「福德祠」於此年由「黃應年」「監督修繕」。[8]

 1929-昭和3年以前,每年辦理岡山義民爺祭典。[9]

 1931-第一次新聞報導籃籗會。臺灣日日新報漢文版於19311028日報導,〈岡山義民祭及臨時市〉,岡山雖自1930年起廢止爺民爺的祭典,但這一年「街民多者依慣例。備三牲酒禮及演梨園數棚。以為普施」,民眾仍以類似普渡的模式,豐盛祭拜。[10]

 1931-1934-進行阿公店溪截彎取直工程,整治仁壽橋至本洲橋之間的阿公店溪彎道。[11]

 1935-岡山神社落成,照片顯示福德祠被拆除。

 1935臺灣日日新報漢文版報導,〈岡山土地祭前一日.臨時市場之盛況.此種老例得全島未有〉。[12]

 1937-岡山街役場以整治水患,開闢市容的理由,拆除位於維仁路與平和路交叉口西側的壽天宮。

 1945—戰後初期於維仁路及壽天路一帶辦理,後移至岡山公園。

 1948-新壽天宮中殿落成,聖母媽祖安座。義民爺奉祠於壽天宮龍爿(站在廟內面對廟門的左側廂房)[13]

 1961-壽天宮後殿成,觀音菩薩等神聖安座。

 1987-農曆813日,福德正神、義民爺等神聖正午安座於福德祠。

 1980-1985—籃籗會因中山公園興建體育館,改在前峰圓環舉辦。

 1983年,華視新聞影片介紹「籮仔筐會」。

 1986年—籃籗會改於河華路辦理,開始交由公部門岡山鎮公所管理,開始在農曆915日的籃籗會由官方日辦理民俗才藝活動。高雄縣政府自此年開始,在第3次籃籗會舉辦時,同時舉辦各式文化節活動,是【余陳月瑛】縣長的重要政績。

 2012劉天賦於《高雄文獻》第2卷第1期發表臺語Nâ-á-khah-hōe(籃子籗會)名稱書寫及其市集性質之新論。2012年10月,岡山區公所自此次起,將原本的籮筐會活動名稱,依台語發音「Nâ-á-khah-hoè」正名為『籃籗會」。

 2013—岡山公園改造,全區開放使用2013-06-15[14]

 2021—因為新冠疫情,籃籗會全年停辦。

 2022—停辦2年,今年的9月8日恢復辦理籃籗會。

 


[1] 壽天宮編輯組,《岡山壽天宮宮誌》(高雄市岡山區:岡山壽天宮管理委員會,2011),頁31

[2] 陳文達,《鳳山縣志》(南投市:台灣省文獻館,1993),27

[3] 詹雅能《鳳山縣志》點校說明,《臺灣史料集成提要【增訂本】》(台北市: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遠流,2005),頁161-164頁。該書大約在康熙57年(1718年)年底、58年(1719)年初開始編纂,於康熙58年(1719年)六月完稿,隔年(1720年)刊行。

[4] 溫國良,〈台灣總督府第一次(一八九八年)調查鳳山縣之寺廟略述〉,《高市文獻》,第11卷第2期(高雄市:高雄市文獻委員會,199812月),頁18

[6] 盧德嘉纂輯,《鳳山縣采訪冊()》(台北市:文建會,遠流,2007),214

[7] 盧德嘉纂輯,《鳳山縣采訪冊()》(台北市:文建會,遠流,2007),214

[8] 盧德嘉纂輯,《鳳山縣采訪冊()》(台北市:文建會,遠流,2007),232

[9] 1935.10.15義民爺祭《臺灣日日新報》,4版。昭和三年以前。每至此節。即盛舉祭典。後因工會員多數提唱。遂廢止祭典。」

[10] 1931.10.28岡山義民祭及臨時市臺灣日日新報》,4版。

[11] 杜正宇,〈岡山水道的發展與變遷〉,《臺灣風物》,第60卷第2期(板橋市:臺灣風物雜誌社,20106月),頁47

[12] 1935.9.13岡山土地祭前一日.臨時市場之盛況.此種老例得全島未有〉《臺灣日日新報》。

[13] 訪問壽天宮副主任委員蔡參。

[14] 再造岡山公園 全區開放使用,2013-06-15╱台灣時報╱第11版╱吳榮偉。

警悟禪寺大事年表

1891 於今日岡山區平和路100號,當時的「三合成商行」閣樓,成立奉武聖關公之在家修行民間佛(齋)教「聖帝堂」
1904 成立獨立鸞堂。
1925 日僧東海宜誠來臺弘揚佛法,於岡山216番地搭茅草屋供臺灣的日本本島人禮佛。
1930 於現址成立佛堂「警悟堂」設「堂主」。東海宜誠駐錫警悟堂,成立臨濟宗布教所理事會。
1937 皇民化運動時由於警悟堂已改為佛堂,主祀觀音菩薩,而免於被打壓。
1944 二次大戰美軍轟炸臺灣期間,大崗山周邊成為要塞軍事基地,部份大崗山蓮峰寺僧眾至警悟堂安住。
1946 戰後理事會聘大崗山釋心盛。
1948 增設三寶佛祖供人參拜,更名為「警悟寺」。
1954 登錄為高雄縣宗教寺登第一號。
1957 請准設靈骨塔。
1958 更名「警悟禪寺」,當時住持為「釋心一」,俗名楊添付,大華汽水老闆。
1966 成立「普賢托兒所」,佛教青年團。
1976 成立寺廟管理委員會。
1986 警悟禪寺新大門落成。

劉伊仲資料

 【劉伊仲】資料  鳳山縣文賢里人(今高雄湖內地區)此區有【劉家里】他應該是這聚落的人 1814 生員《二層行溪義渡碑記(嘉慶19年)》 1815 舉人【前阿社碑記】《重修路竹鄉志下冊》頁1055 1825-26勸捐總理【鳳山縣城東門】(道光5-6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