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悟禪寺位於岡山鎮平和路與壽天路交叉處,面積2300餘坪,建築規模壯觀宏偉,是同山居民重要的信仰中心。也是梵貝聲揚宗教宣化,端正人心世道之所。靜修虔信,香火傳承,法脈屬於大崗山義永脈之禪寺。
警悟禪寺早期在岡山人心目中稱為「聖帝堂」。初創於前清光緒17年(西元1891年),以崇奉武聖關公之「在家佛教」。迄今有百餘年之久,是以儒為宗,以神設教之在家修行之民間佛教。初由鄉賢王全溪、吳為義、陳原、莊萬福、吳滿堂等籌建於「三合成」商號(今平和路協和五金行)樓上的在家佛教。
日據台灣後阿公店日趨繁榮,「聖帝堂」之信眾驟增,王全溪等建議改民間佛教為公眾供奉之信仰。遂於明治37年(西元1904年)成立獨立鸞堂,隨之於昭和5年(西元1930年)改為佛堂遷於今址,「警悟堂」之名於焉誕生,惟民間仍以「聖帝堂」稱之。歸屬於佛教臨濟宗,選推郭老直、王先(仙?)化、許憨生、佘鬧發擔任第一、二 、三、四任堂主,執掌堂務。
大正14年(西元1925年)日本皇族東海宜誠來台弘揚佛法,先立足依岡山陳原居士,址設岡山郡岡山庄岡山216番地之茅草屋。主供日本人禮佛,適逢日本政府市街改正政策日殷,「皇民化」運動推展,「阿公店街」更名 「岡山街」傳統宗教信仰橫遭抑制,媽祖廟等被毀,幸本寺已改為佛堂供奉觀音菩薩為主祀,而存全。隨於昭和5年(西元1930年)迎東海法師駐錫本寺,更使本寺在日據後期蒙受特別眷顧,成為本地岡山人與日本人在北高雄地區的佛教禮儀中心。發起本事件鄉賢有:許崇居、莊萬福、黃漏洋、楊縛、陳瑞、杜榮、王查菜、吳瑞泰、王春風、林蕃薯、梁牪、許善春、楊才、程甕、沈化龍、黃真福、黃六壹、郭老直、莊東漢、張清俊、佘鬧發、莊海、王先化、林通水、許憨生、王永發、王界、王郡、黃清吉、黃紹亨、黃印、蔡毛、林元、梁欽、黃棍等成立臨濟宗布教所。昭和15年(1940年)再成立臨濟宗布教所理事會,弘揚佛法。
民國34年(西元1945年)台灣光復,政局不穩,民心惶,為維護倫理文化,鼓勵忠孝節義,弘仁濟世,臨濟宗警悟堂又恭奉關帝聖君,本寺普稱「聖帝堂」之通稱。再度響譽北高雄人心目中。翌年本寺理事會聘大崗山一釋心盛(唐桂-淑姑)擔任住持執掌佛理規儀,帶領群眾勤儉惜福,以農為本,自給自足,以培育後世經濟基礎。本寺遂成為當時地區民眾之精神中心,弘振本寺清譽,光耀佛法真諦。
民國37年(西元1948年)再增設三寶佛祖供人參拜之後更名為「警悟寺」,民國43年登錄為高雄縣宗教「寺登字第一號」。民國46年(1957)6月20日信徒首次造冊呈縣政府已有130名之眾,同年9月底請准設靈骨塔安奉西歸。次年在住持釋心一(俗名楊添付,大華汽水老闆)引領下,向縣府更本寺名為「警悟禪寺」,堅續當家釋心益率眾耕種之決心,弘法修行。民國55年(1966)本寺設立普賢托兒所及佛教青年團,立意文化公益慈善與佛學傳承與弘揚工作。民國65年遵照政府寺管理規則,由賢明大德組織管理委員會,分門管理各項寺務使本寺業務推展組織化。第二任住持一釋心盛,民國68年(1979)12月10日第一屆第一次信徒大會訂立組織,選出管理委員會9人(候補3員)、監察委員3員(候補1人),由管理委員中選出主任委員一黃紹亨、副主委員一社存恭、常務監察一劉來興、林客煙、黃欲修、宋三田、林能日、黃榮霖、楊進添、吳滿堂、陳清旺、盧滄嶽、孫壬癸,總幹事王李阿蜂。
第一屆主委黃紹亨、第二屆主委盧滄嶽、第三、四屆主委林能日、第五屆主委何明得、第六屆主委劉明良、第七、八屆主委何平順,第九、十屆主委廖石柱、第十一屆主委簡擇進。
第三任住持一釋宏道,因岡山地區日趨繁榮,市聲煩瑣吵雜有礙佛門清修,藉由改建擴大寺院規模之際,山門做重大改變,從原本面向東南的小山門,改為面朝西北的宏觀建築,加強寺院宏偉景象也隱示接引西來佛釋,北承儒旨的意嚮。同時在今一樓聖帝殿奉祀佛教總護法關聖帝君,二樓大雄寶殿虔奉三寶,於民國75年(1986)大門落成。民國81年(1992)9月聘請佳冬慈恩寺一釋傳孝晉山擔任第四任住持。民國88年(1999)4月8日,釋圓覺擔任五任住持、副住持一釋圓志,民國98年(2009)元月第六任住持宗本法師。第九屆廖主委於民國101年(2012)8月聘久定法師為第七任住持,於民國105年(2016)農曆六月聘請圓實法師擔任住持,為第八任住持。
警悟禪寺之淵土起發展,印證寶島台灣融合天竺佛釋與中土儒學之寬容文化氣度。同時接續扶桑東土海洋佛學精神又與本土儒佛文化水乳相通,形成更出世也更入世的高深哲理一「禪宗」之佛學新貌。這彌古彌新的宗教模式在警悟禪寺中,歷歷如數,同山何其幸,岡山行其所哉,願我與同山子民珍惜闡揚之。
本寺於民國43年(1954)登錄為高雄縣宗教寺(?),現今一樓聖帝殿奉祀關聖帝君、地藏菩薩及濟公。二樓大雄寶殿供奉三寶、觀世音菩薩及六祖、十八羅漢等,藉此道場凝聚精進共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