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台灣的非客家系統的義民廟(祠),有一部份是附設於地方大廟之中。
內門紫竹寺的義民祠即為一例。
詳細資料請看此網頁。
http://www.nmzizhusi.org.tw/?act=menuinfo&ml_id=20181106004
此義民廟是為紀念祭拜
張丙許成事件波及內門時地方義民的壯舉。
張丙事件內門地區紀事--
1832年/道光12年,9月,嘉義張丙起事。
10月13日,鳳山的許成,在觀音山豎旗呼應,在官田的角宿庄(今台南市二鎮里)紮營(
應是燕巢的角宿里才對)。
相關資料參見
https://www.facebook.com/252962544753632/posts/683355495047666/
https://www.facebook.com/252962544753632/posts/684979894885226/
10月14日,攻打阿公店。被官軍千總許日高擊退。
10月底,再攻鳳山縣署,遭擊退。
12月初,攻入臺灣縣羅漢內門庄,
12月8日,許成被官軍逮捕斬首,亂事平定。
此次亂事,義民與亂民交戰,共有51位義民不幸犧牲。亂事平定後,羅漢門監生游思賢倡議在內門紫竹寺,立祠奉祀陣亡義民。自此之後,紫竹寺例於
每年農曆十二月初二,舉辦隆重祭典祭祀義民。
義民祠除祠犠牲義民外尚有三位官員受到祭祀,分別是,臺灣府臺灣縣分防羅漢軍糧廳
葉文炳,二為:署臺灣城守營左軍守備從征明臺OO
O應琛 (OOO字跡剝落無法辯識),三為:臺灣鎮標右營駐劄羅漢門本部主
陳天用。
葉文炳,在紫竹寺內有其贈匾
《普濟群生》,時間是雍正甲寅年仲春月穀 (清雍正12年,西元1734年) ,他當時是<臺灣府台灣縣分防羅漢門縣丞>。內門紫竹寺就是由他在1733年創建的,【一在羅漢門,雍正十一年縣丞
葉文炳建,乾隆十七年修,知縣魯鼎梅序。】(謝金鑾(1962)。續修臺灣縣志。臺北市: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頁343。
O應琛,應是【蘇應琛】,若以
臺灣文獻叢刊資料庫搜尋,可得三筆與<應琛>有關的資料,皆為【蘇應琛】。
《臺案彙錄己集》卷二/一九、<提督福建水師總兵官吳必達摺>記載:
竊賊匪黃教等遁入諸羅縣屬之大武壠、劍門坑等處,業經具奏在案。奴才正同按察使余文儀會訊已獲各匪犯間,接到總兵王巍札稱,探得賊匪首夥潛匿劍門坑(在諸羅縣)山上,隨一面知會知府鄒應元、遊擊陳玉書協擒。於本月十六日督率官兵前往攻擊。因懸崖壁立,逼臨深坑,中間止容一人行走,當即緣崖直上,賊來拒敵,鎗斃賊匪數人。詎賊匪望見繼進兵丁眾多,即將亂石滾下,前隊弁兵多被滾石打傷,連械跌下山坑。隨暫時收兵。被傷兵丁從坑中攀崖出者,共有二十餘名,惟千總蘇應琛一員、兵丁三名傷斃。
蘇應琛為清朝的武官千總,來臺參與圍剿黃教民變,於乾隆33年(1768年)11月16日過世。
<昭忠詞記>一文中,記載有<臺灣城守左軍千總陣亡蘇公應琛之位>(《臺灣通志》臺北市: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2,頁745-758。
陳天用,若以
臺灣文獻叢刊資料庫搜尋,可得一筆資料,是協助平定
吳福生民變過程中,身故的【把總陳天用】
《清高宗實錄選輯》中記載乾隆元年(1736年)農曆12月19日的<大清高宗純皇帝實錄>的記錄:
十九日(戊寅),敘平臺灣南路奸匪功,予立功身故之遊擊黃曉、千總熊銓、把總陳天用......
《清高宗實錄選輯》臺北市: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4,頁5-6。
吳福生事件發生於1732年(雍正10年)。
相關事件年表
1732 吳福生事件中,把總陳天用陣亡。
1733 臺灣府台灣縣分防羅漢門縣丞葉文炳建觀音宮於羅漢門(內門)
1768 黃教事件中,千總蘇應琛陣亡。
1831 張丙許成事件始於道光12年9月,12月初8日許成被補而結束。
1832 羅漢門監生游思賢倡議在內門紫竹寺,立祠奉祀陣亡義民。自此之後,紫竹寺例於每年農曆十二月初二,舉辦隆重祭典祭祀義民。
游思賢的相關記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