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10-29

轉貼 灣生後代來台尋根 感受人情溫暖「這裡才是故鄉」

 https://news.ltn.com.tw/news/life/breakingnews/5182370


2025/09/18 13:37 記者蘇福男/高雄報導
小川真壽美家族珍藏的當年日本戰敗被遣送返日的「臺灣省回國日僑證明書」。(記者蘇福男攝)

小川真壽美家族珍藏的當年日本戰敗被遣送返日的「臺灣省回國日僑證明書」。(記者蘇福男攝)

「終於找到母親的出生地,這裡人情溫暖,感覺才是故鄉!」多次代「灣生」母親來台尋根的65歲日籍婦人小川真壽美,歷經千辛萬苦,在眾多熱心台灣人的協助下,終於回到昔日家族在高雄岡山經營的「ことぶき食堂」(壽食堂)原址,但在得知與母親情同姊妹的王ちえ(王智惠)老師已過世,此生無緣再團聚敘舊,不禁感慨萬千!

小川真壽美的母親井上澄子和外祖母都是日治時期在台灣出生的「灣生」,也都是家中的獨生女,當時家族在「岡山222番地」(今壽天路92號)經營「ことぶき食堂」,為當時日本海軍指定食堂,井上澄子因沒有兄弟姊妹,與當時就讀「阿公店小學校」會講日語的台籍女同學王ちえ最為要好,兩人情同姊妹。


二戰後井上澄子一家人被遣返日本,當時井上澄子年僅10歲,但和母親始終惦記著台灣,一直自認是高雄岡山人,2001年65歲的井上澄子首度隨女兒小川真壽美來台尋根,重返舊地不禁潸然淚下。

井上澄子雖在岡山出生,但全家人的日本戶籍資料中,只有她的出生地是「空白欄」,這讓井上澄子一直耿耿於懷,2018年疫情爆發前,井上澄子再度與女兒前來岡山尋根,當時岡山區公所根據一張老照片,確認影中人為岡山國小退休老師王智惠,可惜由於言語不通,井上澄子以為又撲空,再度帶著遺憾返日。

直到今年5月,小川真壽美輾轉認識長年協助灣生返台尋根的高雄科技大學應用日語系兼任助理教授陳怡如,陳怡如協助向岡山戶政事務所申請到日治時期戶籍資料,上面記載井上澄子出生於「岡山」,今天小川真壽美再次隻身來台尋根,獲得岡山里里長劉天賦的協助,小川重返「壽食堂」原址懷舊,並訪談王ちえ的老鄰居陳香齡,透過手機視訊與王的姪女了解王ちえ的晚年概況。

陳香齡回憶表示,王智惠晚年失智又獨居,日子過得並不如意,3年多前過世,以海葬走完人生最後一程,生前並未聽聞王述說有關童年往事。

「如果早一點來,就相見了!」小川真壽美扼腕地表示,王ちえ生前住在岡燕路,離岡山公所並不遠,2018年那次母親有隨同來台,如果再多問一些王ちえ的資料,也許兩位老姊妹就有機會再相聚。

小川真壽美說,小時候常聽母親提起昔日在台灣岡山的生活情景,尤其當年日本戰敗一家人被遣返日本時,岡山鄰居募集3公斤砂糖讓他們帶回去,戰後日本民不聊生,井上澄子一家人就靠著變賣這3公斤砂糖,穩定生活了一段時日。

小川真壽美表示,當時外祖母也打算將食堂器具變賣,結束營業返日,但在食堂工作的台灣人向外祖母保證,會再讓食堂繼續營業,台灣解嚴後,外祖父和外祖母曾來台拜訪昔日台籍員工三郎,受到熱忱接待,但外祖母去世後,一家人便跟三郎一家失去聯繫。

小川真壽美說,90歲的老母親目前住在福岡,行動不便,她將把此行見聞與母親分享,也許下次再陪老人家來台尋根懷舊,感受台灣人的人情溫暖。

2025-10-11

鳳山縣采訪冊的仁壽里有57莊

 仁壽里,在縣治西北方,距城三十里,轄莊五十七。

橋仔頭、白樹仔、倒松仔、畢宿莊、大寮莊、下後紅、頂後紅、下竹圍、臺上莊、程鄉莊、圍隨莊、厝仔莊、下莊仔、五里林、芋寮莊、檨仔腳、六班長、九甲圍、新莊社、仕隆莊、下鹹田,頂鹹田、下灣中港、頂灣中港、青埔莊、阿公店、街尾崙、劉稿工、石螺潭、典寶莊、嘉棠阬、赤嵌莊、娟官莊、梓官莊、大舍甲、前鋒莊、 仔寮、同安厝、後協莊、白米莊、三點山、舊港莊、知高寮、頂下鹽埕、彌陀港、頂漯底、下漯底、新厝仔、管甫山、港口崙、新港莊、大山仔、王爺廟、鹹埔莊、牛埔仔、中崙莊、火光厝。

2025-09-28

竿蓁林比阿公店早?但阿公店不久後來居上

 美國國會圖書館藏有《康熙四十年代地圖》,所繪範圍以當時的臺灣府與澎湖為主。《縱覽台江:大員四百年地輿圖》54頁亦有刊登,《數位方輿》網站放在網路供人下載可放大。

  《數位方輿》標示其繪製時間是1700年左右,大概是目前所見,最早的清治時期地圖。依其所列地名,可知是以當時官員的角度繪製,以行政單位與聚落為主,不像後來大部份地圖是以軍事單位為主。

  在圖中大岡山地區的地名,有「竿蓁林(蓁字為竹字旁)「中衝崎「北領旗「烏樹林「半路竹「割難巴社「石螺潭「赤崁山「滾水庄「七星庄,軍事單位有「崗山汛

  此圖有「竿蓁林」(蓁字為竹字旁),無「阿公店」,個人認為提供了兩個地名出現時間的線索。「竿蓁林」可能是清治之後最早出現的聚落。

此區最早開發聚落為荷蘭時期的「後紅」,鄭氏王國時期則有以軍事名稱「後協「前鋒」為地名的屯田聚落。清治後出現的地名,依最早的文獻,1719年的《鳳山縣志》顯示,有「阿公店街」與「竿蓁林塘」的記載,顯示阿公店是商業聚落,而竿蓁林是軍事單位。

綜上所述,個人認為,在1683年清治後,施琅帶來的新政府在當時的後紅與前鋒之間,以文武官田的名義,招募福建省人開墾,開闢了名稱為竿蓁林農業聚落。但不久,由於地區人口增加,出現商業碼頭的需求,在阿公店溪(即前鋒港)更下游有更大片的平地建設卸貨碼頭,且當時此段河道更深,於是後來居上取代了竿蓁林。但竿蓁林由於是「交通樞紐及地形險要之地」,官府派兵在此設立竿蓁林塘」,保護地區安全。

有趣的是,這張地圖在竿蓁林的北邊特別畫了一位持竿的老人,會是在暗示有阿公在這裡居住嗎?








2025-09-26

當代的籃籗會日期時間地點

日期 

1. 媽祖誕辰前一天及當天:農曆3/22、3/23

2. 土地公秋祭前二天:農曆8/13、8/14

3. 阿公店義民爺祭前一天及當天:農曆9/14、9/15 

時間

第一天18時至第二天24時止。活動第2天部分攤販於午後才陸續營業,建議15:00後參訪為佳

地點

岡山區河華路及巨輪路。

 

2025-09-08

古董路牌

昨晚才發現到,心心食堂前這個小時候的「平和路」道路名稱牌,那時岡山的道路指示牌就是這樣,這大概是碩果僅存的一支。但因為黑色字脫落,不仔細看是看不到的,但也幸好看不到,因為方向已被轉九十度,不清楚的外地人會以為鐵路巷才是平和路。如果能保存恢復原狀起來就好了。



阿公店地名的阿公不是蔡文舉

 真正的【蔡文舉、蔡阿公】

談論阿公店地名由來時,一說是因為有位台南老阿公到這裡開雜貨店而命名「阿公店」。還有資料說那位阿公的姓名是「蔡文舉」。個人百思不得其解,竟然有人能考據出這種資料。
今天才知道,蔡文舉,人稱「蔡阿公」,其實是齋教金幢派的臺灣教主。 {二祖董應亮,曾化度蔡文舉,【蔡氏即世人所稱之蔡阿公】,為臺灣金幢派之教祖。1622年文舉於福建莆田創立樹德堂,為福建齋教之始。道光(1821~1850)初年,文舉派下之蔡權入臺,於臺南創建慎德堂、慎齋堂,金幢派自此傳布臺灣。
故「蔡文舉」之說應是書寫者在文獻上看見「阿公」二字是蔡文舉,而做出的附會。

2025-09-01

警悟禪寺與東海宜誠

 【警悟禪寺】大事年表

1891 於今日岡山區平和路100號,當時的「三合成商行」閣樓,成立奉武聖關公之在家修行民間佛(齋)教「聖帝堂」

1904 成 立獨立鸞堂
1925 日僧東海宜誠來臺弘揚佛法,於岡山216番地搭茅草屋供臺灣的日本本島人禮佛。
1930 於現址成立佛堂「警悟堂」設「堂主」。東海宜誠駐錫警悟堂,成立臨濟宗布教所理事會。
1937 皇民化運動時由於警悟堂已改為佛堂,主祀觀音菩薩,而免於打壓。
1944 二次大戰美軍轟炸臺灣期間,部份大崗山蓮峰寺僧眾至警悟堂安住。
1946 理事會聘大崗山釋心盛。
1948增設三寶佛祖供人參拜,更名為「警悟寺」。
1954 登錄為高雄縣宗教寺登第一號。
1957 請准設靈骨塔。
1958 更名「警悟禪寺」,當時住持為「釋心一」,俗名楊添付,大華汽水老闆。
1966 成立「普賢托兒所」,佛教青年團。
1976 成立寺廟管理委員會。
1986 警悟禪寺新大門落成。

【東海宜誠(1892-1989)】
日僧東海宜誠,精通台語,是日治時期串連最多台灣佛寺的日本佛教臨濟宗開教使。
東海宜誠是日本臨濟宗妙心寺派,曾任日岐阜縣美濃郡,永昌寺的方丈和尚。1915(大正 4)年10月來臺。由於他精通臺語,因而與台灣佛寺、齋堂的人員,建立頗為密切的關係,也擔任過台灣佛教僧侶與齋友所組成的「南灜佛教會」顧問。
日治後期,整個「大崗山派」是被日僧東海宜誠結合派下僧人開吉所掌控,並成為南臺灣推展「皇道佛教」的集訓中心。而東海宜誠又在高屏地區廣建佛寺,以及吸納臺籍僧人為其門下,實行「以臺制臺」策略。所以,東海宜誠在日據後期成了南臺灣佛教的最大支配者。
東海宜誠於1925年到岡山設日人禮佛的佛壇。



老照片-1931&1987壽天宮

圖說是民國廾,昭和六年的照片。


從這照片可知戰後初期的洗石子米色牆已改成赭紅色小磁磚。狛犬還維持當時的面對面一一型。這是當時的做醮兼福德祠落成的大典手冊。已由素白色日式的風格,轉化為偏紅的「台式廟宇美學」。




2025-07-29

蚵寮公學校畢業照

 1941年蚵寮公學校畢業照,正後方是二宮尊德像。



新營水塔

新營水塔位於台南市新營區工業街41號,「臺水員工新營專業訓練中心」。顏色變化周期約一分鐘。晚上才好看。與岡山水塔同樣歷史建於1937年。




報導-逐鹿鎮民代表,岡山大有人在

 【逐鹿鎮民代表,岡山大有人在】1955年3月19日

當時人口超過2000的8個里可選二席代表。人口最多的里是維仁里2887人,然後依序是嘉興、後紅、岡山、前峯、仁愛、協和、平安。其餘22里各選一席。岡山里現仍維持是岡山人口第四多的里,到現在最多的竹圍里當時竟只有576人。這8里大部份後來有分出新的里,像前峯分出壽峯,後紅分出碧紅,所以人口就少了。

岡山里許孝治為高再祝舅子開設集美寫真館,謝劍勳是記者,陳田沛是陳中和某房的兒子日治時期派駐岡山負責鹽館台車車站,平安里杜存恭曾擔任平安里長。





報導-當選三屆議員,即將依法辭職

【當選三屆議員,即將依法辭職】1954年12月21日

那一年岡山鎮的鎮長鍾藏欽與鎮民代表會主席余耀波竟都當選縣議員,都要改選。



大同巷百年咾咕石牆

岡山地區大概從日治時期開始利用大小崗山的咾咕石做建材及鋪路,我家整修時一樓的地板就有咾咕石,也在開元街污水工程挖路時也看見作鋪路石。

屋主說這石牆有百年的悠久歷史。個人認為,日治初期在消滅大小崗山的土匪之後,約在日治中期開始毁壞易於躲藏居住的石炭岩洞,以台車載到大岡山區利用。太平洋戰爭時大小崗山成為軍事基地,又挖掘無數坑洞,讓士兵易於躲藏(以前躲土匪後來躲士兵XD),將咾咕石運到岡山地區作建材。當時的樂群、勵志眷村將官宿舍都以這些石材築牆,別有風味。可惜已經幾乎消失了。

這石材與石牆,與大岡山地區的建築史、戰爭史、交通史有關係,可惜一直未被研究。




警悟禪寺與壽天宮老照片

 警悟禪寺與壽天宮,戰後初期的建築共同特點,都以洗石子做牆面,有素樸幽靜的感覺。





1939岡山神社結婚老照片

黑派岡山大將余耀波, 1939岡山神社結婚照 

1934年總督府提出「一街庄一社」的廣建神社政策,以求達到民眾以神社為社會教化及信仰中心的目標。除了鼓勵公家機關和教育單位參拜及民眾「勤勞奉仕」(勞動服務)以外,亦鼓勵在神社舉行「神前結婚」,藉以達成敬神尊皇的效應。1938年3月起一年內,台灣人神前結數達516對。

余耀波先生與王金蘭小姐於1939年2月26日在岡山神社前拍下這張結婚照。余耀波,日治時期岡山最大什貨商(雜貨商行)德記余漢先生之次男。余耀波畢業於日本慶應大學商學系,回台後從政。曾任岡山義勇消防隊隊長,岡山鎮民代表會主席,高雄縣議員,高雄縣政府機要秘書等職,與民主運動先驅余登發交好。



正言廣播台老照片

正聲高雄電台原名「正言廣播台」,係於1954年(民43)五月由兩位海軍退伍軍官所集資創辦,台址原設於高雄縣岡山鎮,1955年五月由正聲公司接辦經營迄今。

接辦之初,係租用民房辦公。至1965年五月,始在岡山正言街自建台址,照片為正言街的正聲廣播電台老照片,這建築最近好像已賣掉改建中。

1973年二月總公司並將原名之「正言台」更改名為「正聲廣播公司高雄廣播電台」。另當時為配合政府加強反制匪波成效於1968年四月於旗山鎮中寮里,增設旗山轉播台。

前在岡山時,因與高雄市、縣府所在地距較遠,與兩地之發展,不易配合,為能對聽眾提更佳服務,並配合高雄市改制之前景,乃於1977年,購買澄清湖畔台址土地,動工興建,1979年十月正式落成啟用。遷址之後,因與各界接觸頻繁,本台之知名度及營業環境,均獲顯著改善。



樂群村空拍老照片

還有人居住時的樂群村照片,右方的土地就是阿公店溪1930年代以前的舊河道,左邊是截彎取直後的現在阿公店溪。某位眷村的朋友送的,大概是在教練機上拍的。



報導-岡山郡廳舍落成式 育雛競技褒賞授興

岡山郡廳舍落成式 育雛競技褒賞授興】《臺灣日日新報》1935年9月27日

岡山郡廳舍落成式報導,岡山郡役所是1935年完工啟用。1935年是岡山相當熱鬧的一年,岡山神社也在九月上棟式,十二月落成。那一年的岡山人,一定覺得世界美好,對未來充滿希望!!




《臺灣日日新報》義民專題

《臺灣日日新報》義民專題輯錄與討論,特別討論【岡山義民爺】在日日新報的報導狀況。

老照片-壽天宮崇聖臺

以前在廟前有一水池,池上蓋了一個可表演歌仔戲的舞臺。舞臺左下方還可看到以前水池中的蓮花座。我小時候有好多烏龜,後來成為大尿池後就都不見了。



老照片-維仁路楊劉香家屋

感謝石丁玉鎮長提供資訊。雄縣議會第一屆議員楊劉香家屋,還好我爸有留下這屋子的影像。現在維仁路與壽華路的交叉口的稍微北一點的地方,現在是58義大利麵店的地方,原本有這建築現已拆除,很有味道的日式老建築,後方紅色廣告看板是以前的<我家牛排>。




2025-07-22

老照片-岡山文化中心

這應該是1980年代後期岡山義消的幹部合影。大樓上面還有立<三民主義統一中國>的標語。鷹架是因為當時文化中心的磁磚由於一開始沒貼好,一直掉而搭鷹架要重貼。這尊孫文像已不見了,但好像現在兆湘國小那尊喔...



報導-横浜に現れた!鞍馬天狗

 《横浜に現れた!鞍馬天狗 》高雄新報 1943年11月10日

岡山共樂館開幕日及報紙第一次廣告。第一部影片為1942年出品的。岡山第一間戲院是「岡山座」,共樂館是「映画常設」的現代所謂的「電影院」。




老照片-岡山集美寫真館

第一張是之前發表過的1932年岡山大淹水的其他照片,是由舊火車站前向北拍攝的景象。前幾天有人問說小弟怎連<集美寫真館>在那裡都知道,原來是看這張照片而得知。左邊是去年1931才蓋好的岡山公會堂,集美就在她的對面。集美寫真館的後代還住在這裡喔。




2025-07-11

高雄市永安區的「烏樹林鹽田」

 在二次大戰日治時期所開闢的鹽田,由臺灣製鹽總廠所設的六大鹽場之一,又稱「烏樹林鹽場」,其內包括了位於高雄市永安區的「烏樹林鹽田」皆為引港內海的海水曬鹽。

「烏樹林鹽場」,開闢於1908年 (民國前四年,日治時期),在烏樹林地區,專賣局在烏樹林鹽田開發後,在此設立了「烏樹林出張所」全盛時期鹽灘和岡山火車站間還有輕便的運送軌道,銜接全省鹽的供銷系統。








日僧東海宜誠與高雄

即岡山警悟禪寺的東海法師

東海宜誠(1892〜1989)係日本愛知縣葉栗郡人,俗名土井喜一,6歲出家為日本臨濟宗妙心寺派僧侶,號海巖。1915年渡海來台佈教並學習台語,1923年獲官方核准籌建高雄市鼓山龍泉寺(前身為湧泉寺),1926年龍泉寺落成,東海宜誠任住持,後又兼任鼓山元亨寺、台南大仙寺及屏東東山禪寺等住持。他精通台語,與高雄各階層人士廣結善緣,1927年主導成立佛教慈濟團並擔任委員長,向富商林迦、胡知頭、蔡真、黃慶雲、蔡生等人勸募,1929年於鹽埕町成立佛教慈愛院(位於建國四路與壽星街口),禮聘名醫對於貧病民眾免費診治施藥。日治時期東海宜誠於南台灣佛教界頗具影響力,戰後引揚歸鄉仍常來台交流。
早年東海宜誠來台與老友林迦(左,1888〜1972,曾任高砂信用組合理事、中洲漁業者購買生產組合理事,經營林迦物產株式會社等,戰後出任高雄市首屆鹽埕區長)及王玉雲(右,1925〜2009,曾任高雄市議會議長、高雄市市長)敘舊,相談甚歡。
註:照片購自跳蚤市場,攝影者:蔡景軾(曾任高雄市議會主任秘書、高雄市政府參事)。



1909/8/10台灣南部大暴雨

1909/8/10台灣南部大暴雨,總督府向當時內閣報告,內容指出,阿公店支廳(約合今大岡山11區)淹水246戶最嚴重。





岡山空軍醫院沿革

可惜沒提到「位置」的遷移,沒提到沿用日治時期海軍醫院的歷史。




兩里界線,大埕

岡山里壽天里界線的「大埕街」路名的來源。小時候這屋子原本是塊曬穀的大空地,經常曬稻米及農作物。大家都說是「大埕」,小時都和同學在這裡出出入入




2025-06-25

報導-全省車禍最多的岡山

 全省車禍最多的岡山中央日報 1956年5月30日

岡山一度是全臺車禍最多的地方,比臺北還多。文章後面是照抄交通宣傳就不貼上來了...

是因為當時軍車多嗎?


報導-空軍訓練司令部慶成立十五週年

 空軍訓練司令部慶成立十五週年 忠勤官兵三百餘人授勳岡山陽明公園同時揭幕中央日報1961年9月10日

岡山陽明公園於1961年9月9日正式揭幕



老照片-壽天宮

父親拍的未使用的壽天宮老照片,當時狛犬應該還是沿用岡山神社的基座。




路竹鄉大社國民小學創校百週年特刊

這是本做得不錯的專刊,有不少日治時期珍貴相片,台南宮古座的相片就很珍貴。2001年能編成這樣是很利害。

但要看到這資料是看緣份。高雄市各學校的網頁品質不一,人多的有心的做得好,人少的就沒辦法,教育局應該整理整合這些紀念專刊,由教育局設專頁來讓人了解高雄市教育的發展。
有人知道【アルス】是什麼意思嗎? 某種樂器或樂團?






轉貼 灣生後代來台尋根 感受人情溫暖「這裡才是故鄉」

 https://news.ltn.com.tw/news/life/breakingnews/5182370 2025/09/18 13:37 記者蘇福男/高雄報導 小川真壽美家族珍藏的當年日本戰敗被遣送返日的「臺灣省回國日僑證明書」。(記者蘇福男攝) 小川真壽美家族珍藏的當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