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3-15

劉伊仲資料

 【劉伊仲】資料 

鳳山縣文賢里人(今高雄湖內地區)此區有【劉家里】他應該是這聚落的人

1814 生員《二層行溪義渡碑記(嘉慶19年)》

1815 舉人【前阿社碑記】《重修路竹鄉志下冊》頁1055

1825-26勸捐總理【鳳山縣城東門】(道光5-6年)

             勸捐總理【左營舊城南門】(道光5-6年)

1830 副貢生《台灣教育志稿》《鳳山縣采訪冊》記載,道光8年(1828)劉伊仲(縣學,原籍同安)。大概是1815年考到舉人後考不上去了,捐政府不少錢而得到副貢生。

他應該是【嘉慶到道光間】的人,故可推論得知,《台灣私法》所說的鳳崗書院為乾隆12年(1747)文賢里劉伊仲、維新里原二濫庄賴為舟等人所倡建,【年代】應該是錯的,(也許是年號寫錯,道光12年才對?)但倡建人名應該是對的。

2025-03-10

日本臨濟宗妙心寺派東海宜誠大和尚經歷 (1892.8.2~1990.2.1)

用Line翻譯資料來源:《台湾三十三観音巡拝》東海亮道 (編) ; 陳水源 (監修) ; 黄櫻楚 (監修) ; 野川博之 (著) 2004.03出版,出版者:朱鷺書房,出版地:大阪, 日本,頁243-245。

 1892.8.2 愛知県葉栗郡宮田町大前飛保字経塚16番地出生。

1897.10.5  6歳岐阜県武儀郡南武芸村高野永昌寺住職東海宜大出家得度。

1912.4.16〜1915.8.15虎溪専門道場

1915.10.20〜1920.11.22鎮南専門道場、渡台

1916.10.30〜1918.10.9擔任台湾臨済宗鎮南学林教師兼舎監(満2年)

1919.10.10 臺灣台北市臨濟護國禪寺前住持梅山玄秀師爲新師僧,由永昌寺轉爲師僧。

(第1次寺院及布教所建設)

1919.10.1,在臺南州下鹽水港街創立了臨濟宗妙心寺派布教所(修德禪院)

1919.11.22 奉命擔任鹽水布教所主任。

(建立第2次寺廟及布教所)

1920.3.10 在新竹州下「高山頂」創立妙心寺派布教所(妙善寺)。

1920.4.1  奉命擔任「高山頂」布教所主任。

1920.5.7 被推舉爲臺灣佛教齋教三派聯合教團「佛教龍華會」顧問。

1920.10.6 (獎賞)因新設鹽水港及高山頂布教所,致力於島民的教化,並謀劃臺灣寺廟與本派的聯繫,授予「大本山塔主」職並予以獎勵。

1920.11.22 被任命為臺灣開教使(臨濟宗妙心寺派)。

(建立第3次寺廟及布教所)

1921.12.24 被任命為「臺灣臨濟宗總本部宗務主事」

1923.4.20 在臺南市開元寺設立「總本部出張南部開教所」,駐地作爲主事。

(建立第4次寺廟及布教所)

1923.12.26 授權許可在高雄市建立本派「龍泉寺」。

1924.2.23 龍泉寺創建、竣工。

1924.9.20 奉命擔任高雄市龍泉寺住持。

(建立第5次寺廟及傳教所)

1925.2.18 批准在高雄州下屏東街建立本派布教所(即後來的東山寺)。

1925.10.31 屏東布教所創建、竣工。

1926.1.25 獲准在臺南市開元寺內設立「臨濟宗教務所」。

1926.10.12 擔任臺灣臨濟宗高等布教講習會主監。

1927.2.22 (獎賞)渡臺以來,專攻土語(台語),以堅志持久從事傳教工作,特別是設立"高山""鹽水港""屏東"等各傳教所,在龍泉寺創建的同時,還修建了許多臺灣寺廟,返回本派聯絡等,即使該地教勢擴張的功績顯著,也並非特別依賴於篤護法的道念。因此這裏特別補充了法階二級並加以施捨。

1927.3.27 履行本派法脈相承公式

1927.5.5 派屏東傳教所(東山寺)兼務主任

1928.10.21 擔任「臺灣社會工作協會評議員」

1928.11.26 就任「臺北市樂園週日學校校長」

1929.9.18 擔任「臺南州社會教化巡迴講師」

1930.6.25 委任「臺南州農家青年幹部講習會」講師

1930.9.5 (奬賞)護法扶宗深厚,從事臺灣開教多年,終於創建,確立法堂,功績斐然,特贈「大本山準住持」,以表彰其功績

1929.4.1~1945.4月(16年)設立「臺灣南部臨濟宗寺院合同教團」。施療、輕費診療、被推選經營「財團法人佛教慈愛院理事長」。

(第6次布教所建立)

1931.11.28 臺中州本派「二水佈教所」主任(兼任)

1932.2.5 委任南瀛佛教會第12回講習會講師

1932.9.23 推舉爲臺南州下「曾文郡佛教信徒會總監」

1932.11.8 視察東京等內地主要城市設施的社會事業,會見一木宮內大臣,陳情「臺灣宗教和社會事業」

1933.1.15 被選爲「臺灣佛教專修道場設立委員」

1933.4.1 任命為「高雄市方面委員」。

1933.4月 (獎賞)設立施療院,致力於地方教化,同時贈送另紙目錄(管長墨跡一軸),以表彰此功。

1934.4.15  被推舉爲「高雄市大乘佛教會會長」

1934.5.25 委任「高雄州教化聯合會州評議員」

1934.7.30 擔任龍泉寺「琉璃光會長」,圓通婦人會長。

1934.7.27 就任「財團法人佛教道友會」理事。

1934.9.15至1944年(10年間)擔任「佛教慈愛院主催國語(日語)講習所」所長

1934.10.26 奉命擔任高雄州下本派「岡山布教所」主任(警悟禪寺)

1934.10.11 擔任大本山妙心寺開建600週年紀念大法會地方委員

1935.5.1 (獎賞)大本山妙心寺開建600週年紀念大法會受獎

(第6次寺院建立)

1935.10.3 兼任高雄州屏東市東山寺住持。

(第7次布教所建立)

1936.5.15 高雄州赤崁傳教所建立許可。(淨華寺)

1936.9.6 奉命擔任赤崁傳教所主任。

1937.4.12~6.8 就任「臨濟宗教師養成所所長」(開元寺內)。

1937.6.28~7.1 (獎賞)擔任高雄州佛教會常任幹事(2年)。多年傳教教化,功不可沒。在此晉山典禮上贈送一軸墨軸以表示旌善。

1939.7.13 拜命臨濟宗高雄州教務所所長。

1940.7.1~12.31就任大崗山佛教尼衆講習會會長(在任6個月)。

1940.11.10 參加日本皇紀2600年典禮,同奉祝會,領受慶典紀念章。

1940.11.10 (獎賞)榮獲臺灣總督頒發的「社會事業有功者表彰」。

1941.2.23 (獎賞)1915年渡臺以來,一直從事教田開拓工作,與聯絡寺廟傳教一樣,致力於教養人才,同時創立維持財團佛教慈愛院,全權負責施療救濟,最近又新設並竣工了二水、岡山二傳教所,此外還擔任公私職務,爲社會公共做出貢獻。如果不是特別深厚的道念,就無法做到。因此特賜大本山前住持,以此表示旌善。

1941.10.24(獎賞)創立佛教慈愛院,作爲理事長經營多年,免費及輕費診療事業,爲增進平民福利做出了貢獻。茲贈花瓶1個,以資表彰。

1941.7.5 奉命擔任昭和16年度臺灣尼衆普通講習會會長。

1941.11.1 任命為佛教專修道場學監。

1942.5.28 拜命昭和17年度臺灣尼衆講習會會長。

1942.8.3 從附籍地岐阜縣山縣郡山縣村巖688號入籍到出生地愛知縣宮田町前飛保經塚16號(本籍地變更)。

1942.11.20 受推薦爲日本紅十字會特別社員。

1943.13.31 就任濟宗臺灣開教區高雄州支所所長。

(第7次寺院建立)

1943.5.3 批准在高雄州下高樹庄設立本宗布教所(廣修寺)。

1944.3.1 任命為佛教專修道場顧問。

1946.3.29 台灣日本人引揚回日本,含淚離臺(4月12日返回日本)。

1946.7.15 岐阜縣益田郡荻原町中呂本派別格地一級禪昌寺住持當務者入寺式執修。

1947.2.26 就任禪昌寺住持當務者。

1949.4.25 申請解除禪昌寺住持職位

1950.12.24 岐阜縣武儀郡南武藝村高野寺班二等地二級永昌寺住持臨時入寺。

1952.10.3 永昌寺住持晉山式舉行。

1951.6.27 就任永昌寺住持。

1951.10.18 被授予臺灣龍泉寺開山的稱號。

1952.9.18 (獎賞)師令法久住念念不忘,道行謹嚴,一心愛山念,1915年立志海外傳道,在渡臺、臺北臨濟護國寺、鎮南道場留錫,鑽研實修定8年宗旨深奧,同8年任同本派臺灣開教使,至1945年秋,致力於島人教化。其間常節衣資自建的寺廟、佈教所多處及本派傳道。今年春天,大本山妙心寺爲報答這一偉功,被稱爲各創建寺院的開山之稱。現在中華民國首都臺北之所以有本派法系,是因爲沒有師世的努力和虔誠的護法心,而是一派緇徒深敬重,故特授大本山再住持,以旌表其偉功。

1952.9.18 特授大本山再住職(大教師位)

1964.10.39〜11.21 第1次渡臺。就任臨濟宗妙心寺派訪華親善教使。周遊臺灣各地,增進友誼。

1965.3.25~4.4  第2次渡臺。隨同古川大航管長訪華渡臺。

1971.8月~1974 就任武儀郡武藝川町佛教會長。

1972.11月 第3次渡臺。參加臺灣沖繩慰靈團,巡遊各地。

1977.4.16 第4次渡臺。應中國佛教會的邀請參加了爲期13天的世界亞細亞人民聯盟大會,巡訪了臺灣各地的淵源寺院,

1980.9月 第5次渡臺。米壽(88歲)紀念訪臺。

1979.3.31  新任東海亮道和尚繼承。

1981.11.10起10天 第6次訪臺,參加慶賀廣修寺建塔落成式

1982.9.9日起5天 第7次訪臺,出席第5屆日華佛教文化交流大會。

1983.11.16~11.22 第8次訪臺。台灣觀音山凌雲禪寺特邀。作爲永昌寺日華佛教親善團名譽團長(團長為井藤美一),參加臺灣觀音山凌雲禪寺千手千眼觀世音開光式典的導師,受到特別邀請參加。同時訪問該寺法緣寺院20寺院。

1984.11.17~12.3(17天)第9次訪臺,古剎打鼓巖元亨寺重建落慶特請。佳冬鄉慈恩寺建立10週年紀念儀式特邀。蒞臨高雄縣岡山鎮警悟禪寺本殿落成儀式大法會慶典。同時訪問了各地25個法緣寺院。

1986 這一年以後,高齡老人往返於醫院和寺廟之間。

1990.2.1去世時思慮著臺灣,享天壽98歲。現在也可以往返於臺灣和永昌寺之間吧。


2025-02-23

警悟禪寺誌 2023版

警悟禪寺位於岡山鎮平和路與壽天路交叉處,面積2300餘坪,建築規模壯觀宏偉,是同山居民重要的信仰中心。也是梵貝聲揚宗教宣化,端正人心世道之所。靜修虔信,香火傳承,法脈屬於大崗山義永脈之禪寺。

 警悟禪寺早期在岡山人心目中稱為「聖帝堂」。初創於前清光緒17(西元1891),以崇奉武聖關公之「在家佛教」。迄今有百餘年之久,是以儒為宗,以神設教之在家修行之民間佛教。初由鄉賢王全溪、吳為義、陳原、莊萬福、吳滿堂等籌建於「三合成」商號(今平和路協和五金行)樓上的在家佛教。

 日據台灣後阿公店日趨繁榮,「聖帝堂」之信眾驟增,王全溪等建議改民間佛教為公眾供奉之信仰。遂於明治37(西元1904)成立獨立鸞堂,隨之於昭和5(西元1930)改為佛堂遷於今址,「警悟堂」之名於焉誕生,惟民間仍以「聖帝堂」稱之。歸屬於佛教臨濟宗,選推郭老直、王先(?)化、許憨生、鬧發擔任第一、二 、三、四任堂主,執掌堂務。

 大正14(西元1925)日本皇族東海宜誠來台弘揚佛法,先立足依岡山陳原居士,址設岡山郡岡山庄岡山216番地之茅草屋。主供日本人禮佛,適逢日本政府市街改正政策日殷,「皇民化」運動推展,「阿公店街」更名 「岡山街」傳統宗教信仰橫遭抑制,媽祖廟等被毀,幸本寺已改為佛堂供奉觀音菩薩為主祀,而存全。隨於昭和5(西元1930)迎東海法師駐錫本寺,更使本寺在日據後期蒙受特別眷顧,成為本地岡山人與日本人在北高雄地區的佛教禮儀中心。發起本事件鄉賢有:許崇居、莊萬福、黃漏洋、楊縛、陳瑞、杜榮、王查菜、吳瑞泰、王春風、林蕃薯、梁牪、許善春、楊才、程甕、沈化龍、黃真福、黃六壹、郭老直、莊東漢、張清俊、佘鬧發、莊海、王先化、林通水、許憨生、王永發、王界、王郡、黃清吉、黃紹亨、黃印、蔡毛、林元、梁欽、黃棍等成立臨濟宗布教所。昭和15(1940)再成立臨濟宗布教所理事會,弘揚佛法。

 民國34(西元1945)台灣光復,政局不穩,民心惶,為維護倫理文化,鼓勵忠孝節義,弘仁濟世,臨濟宗警悟堂又恭奉關帝聖君,本寺普稱「聖帝堂」之通稱。再響譽北高雄人心目中。翌年本寺理事會聘大崗山一釋心盛(唐桂-淑姑)擔任住持執掌佛理規儀,帶領群眾勤儉惜福,以農為本,自給自足,以培育後世經濟基礎。本寺遂成為當時地區民眾之精神中心,弘振本寺清譽,光耀佛法真諦。

 民國37(西元1948)增設三寶佛祖供人參拜之後更名為「警悟寺」,民國43年登錄為高雄縣宗教寺登字第一號。民國46(1957)620日信徒首次造冊呈縣政府已有130名之眾,同年9月底請准設靈骨塔安奉西歸。次年在住持釋心一(俗名楊添付,大華汽水老闆)引領下,向縣府更本寺名為「警悟禪寺」,堅續當家釋心益率眾耕種之決心,弘法修行。民國55(1966)本寺設立普賢托兒所及佛教青年團,立意文化公益慈善與佛學傳承與弘揚工作。民國65年遵照政府寺管理規則,由賢明大德組織管理委員會,分門管理各項寺務使本寺業務推展組織化。第二任住持一釋心盛,民國68(1979)1210日第一屆第一次信徒大會訂立組織,選出管理委員會9(3)、監察委員3(候補1),由管理委員中選出主任委員一黃紹亨、副主委員一社存恭、常務監察一劉來興、林客煙、黃欲修、宋三田、林能日、黃榮霖、楊進添、吳滿堂、陳清旺、盧滄嶽、孫壬癸,總幹事王李阿蜂。

第一屆主委黃紹亨、第二屆主委盧滄嶽、第三、四屆主委林能日、第五屆主委何明得、第六屆主委劉明良、第七、八屆主委何平順,第九、十屆主委廖石柱、第十一屆主委簡擇進。

第三任住持一釋宏道,因岡山地區日趨繁榮,市聲煩瑣吵雜有礙佛門清修,藉由改建擴大寺院規模之際,山門做重大改變,從原本面向東南的小山門,改為面朝西北的宏觀建築,加強寺院宏偉景象也隱示接引西來佛釋,北承儒旨的意嚮。同時在今一樓聖帝殿奉祀佛教總護法關聖帝君,二樓大雄寶殿虔奉三寶,於民國75(1986)大門落成。民國81(1992)9月聘請佳冬慈恩寺一釋傳孝晉山擔任第四任住持。民國88(1999)48日,釋圓覺擔任五任住持、副住持一釋圓志,民國98(2009)元月第六任住持宗本法師。第九屆廖主委於民國101(2012)8月聘久定法師為第七任住持,於民國105(2016)農曆六月聘請圓實法師擔任住持,為第八任住持。

 警悟禪寺之淵土起發展,印證寶島台灣融合天竺佛釋與中土儒學之寬容文化氣度。同時接續扶桑東土海洋佛學精神又與本土儒佛文化水乳相通,形成更出世也更入世的高深哲理一「禪宗」之佛學新貌。這彌古彌新的宗教模式在警悟禪寺中,歷歷如數,同山何其幸,岡山行其所哉,願我與同山子民珍惜闡揚之。

 本寺於民國43(1954)登錄為高雄宗教寺(?),現今一樓聖帝殿奉祀關聖帝君、地藏菩薩及濟公。二樓大雄寶殿供奉三寶、觀世音菩薩及六祖、十八羅漢等,藉此道場凝聚精進共修。 

2025-01-31

報導-搶救十三行遺址期限只剩二十多天 搶救聯盟近日將發動持續抗爭

【搶救十三行遺址期限只剩二十多天 搶救聯盟近日將發動持續抗爭】1989年8月初民眾日報

 找到三十幾年前「搶救十三行遺址」的報紙了,當時我還穿著「反對刑法一百條」的衣服。



台灣鐵道地圖

台灣鐵道地圖-明治37年2月

據說是1904年的台灣鉄道圖。日本治台還沒超過十年,岡山的火車已通車,是台灣最早有火車作為交通工具的地方之一。



2020年9月6日民主協會會員大會

【民主協會會員大會】盧義光老師沒說都忘了2008時我是創會會員。與民主前輩黃志華校長合影,他從1983年開始為余陳月瑛縣長助選至今。蔣水南跟我一樣是少有的民進黨籍鄉民代表。





2020年9月6日壽天宮迎總統

2020年9月6日壽天宮迎總統

也與新任民政局長閻青智合影留念。十幾年了,從他擔任縣府機要認識至今,大家都有不少人生的歷練……,恭喜青智兄!




籃籗會首次攤位電腦抽簽

【籃籗會首次攤位抽簽】

籃籗會原本是民間自我管理運作的「廟會市集」,在1986年位置移至當時新建成的河華路後,轉由公部門岡山鎮公所管理,自此開始攤位抽籤。在今年(2020年)以前都是排隊抽籤,大概從今年後都會採電腦抽籤吧…。今年也是籃籗會第一次因疫情而停辦。




老照片- 欣欣市場

 欣欣市場,2006時期的盛況









岡山商工會舊址

 【岡山商工會】之前有貼日日新報1935年12月13日<岡山郡藝酌婦女給十日聯合運動會觀衆二萬人>的報導,主辦單位是岡山商工會,這棟建築在拆除前我有進去拍攝,下面圖檔是1996年的記錄,當時記為「商會公會堂」,有誤。此建築也是「第一樓」。





2025-01-29

原岡山壽天宮門口石獅的殘存影像

2020年7月12日與鴻裕老師在討論1937年前的原壽天宮,鴻裕老師竟從老照片中發現當時門口是有一對石獅的,但因為角度問題而未能看見全貌。而且,竟跟現在壽天宮門口的那對狛犬一樣,位置也是會換。原來,為壽天宮看門的聖獸移來移去,是傳統XD。有老岡山人知道這對石獅的下落嗎?




走訪新竹義民亭

【新竹義民亭】2020年8月24日走訪。

一進門就看到曾做過新竹州與高雄州知事的「內海忠司」所送的一對石馬。廟埕的一對石燈籠標誌了日治時期立下的規模。內廳許多日治總督與新竹州知事的匾額,卻都把日治年號(昭和)漆到不明顯。後方的大花園保有日本神社內苑的風格還有不少櫻花樹。義塚碑立於日治大正,卻用金漆漆上「民國」(還好不是磨掉)。唉,很值得探討的心理形態。








走訪新竹市水道取水口展示館

新竹市水道取水口展示館】2020年8月22日走訪

岡山水塔的保存與活化,可以借鏡。






報導-岡山戲院盛況不復見

 【岡山戲院盛況不復見】 1992年10月7日聯合報。

統一戲院是1987年開業的。這位記者所訪得的日治後期岡山「白天實際活動人口」是【二萬多人】,其他史料則有一萬多人的說法。舊戲院在戰後是成為岡山戲院的「分院」,屬同一家戲院公司。




劉伊仲資料

 【劉伊仲】資料  鳳山縣文賢里人(今高雄湖內地區)此區有【劉家里】他應該是這聚落的人 1814 生員《二層行溪義渡碑記(嘉慶19年)》 1815 舉人【前阿社碑記】《重修路竹鄉志下冊》頁1055 1825-26勸捐總理【鳳山縣城東門】(道光5-6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