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國會圖書館藏有《康熙四十年代地圖》,所繪範圍以當時的臺灣府與澎湖為主。《縱覽台江:大員四百年地輿圖》54頁亦有刊登,《數位方輿》網站放在網路供人下載可放大。
《數位方輿》標示其繪製時間是1700年左右,大概是目前所見,最早的清治時期地圖。依其所列地名,可知是以當時官員的角度繪製,以行政單位與聚落為主,不像後來大部份地圖是以軍事單位為主。
在圖中大岡山地區的地名,有「竿蓁林」(蓁字為竹字旁)、「中衝崎」、「北領旗」、「烏樹林」、「半路竹」、「割難巴社」、「石螺潭」、「赤崁山」、「滾水庄」、「七星庄」,軍事單位有「崗山汛」。
此圖有「竿蓁林」(蓁字為竹字旁),無「阿公店」,個人認為提供了兩個地名出現時間的線索。「竿蓁林」可能是清治之後最早出現的聚落。
此區最早開發聚落為荷蘭時期的「後紅」,鄭氏王國時期則有以軍事名稱「後協」「前鋒」為地名的屯田聚落。清治後出現的地名,依最早的文獻,1719年的《鳳山縣志》顯示,有「阿公店街」與「竿蓁林塘」的記載,顯示阿公店是商業聚落,而竿蓁林是軍事單位。
綜上所述,個人認為,在1683年清治後,施琅帶來的新政府在當時的後紅與前鋒之間,以文武官田的名義,招募福建省人開墾,開闢了名稱為「竿蓁林」農業聚落。但不久,由於地區人口增加,出現商業碼頭的需求,在阿公店溪(即前鋒港)更下游有更大片的平地建設卸貨碼頭,且當時此段河道更深,於是後來居上取代了竿蓁林。但竿蓁林由於是「交通樞紐及地形險要之地」,官府派兵在此設立「竿蓁林塘」,保護地區安全。
有趣的是,這張地圖在竿蓁林的北邊特別畫了一位持竿的老人,會是在暗示有阿公在這裡居住嗎?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