閩語的學術分類歷經長期演變,其早期研究受到資料取得順序與研究方法的影響。20 世紀初期,西方語言學家對中國各地語言進行調查,其中瑞典學者高本漢(Bernhard Karlgren)在 1910 年來華研究,並於 1922 年再度訪華。他記錄了 24 種漢語方言,包括北京話、山西與甘肅多地的方言、上海話,以及代表閩方言的福州話等。由於當時所能取得的閩語材料主要來自福州話(1926 年以前)及稍後的廈門話研究(羅常培的《廈門音系》,1930 年出版),也因此造成後來「閩北」、「閩南」的早期分類出現偏差。
1920 年代起,中國語言學研究迅速發展。1927 年,趙元任開始系統研究吳語,次年出版《現代吳語的研究》,記錄吳語 33 種方言。1928 年成立的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也促進漢語方言調查的制度化。羅常培在 1926–1928 年間於多所大學從事語言研究,並於 1930 年出版《廈門音系》,為閩南語研究奠定基礎。
1937 年,語言學家李方桂在分析閩語時,首次提出「閩北方言」與「閩南方言」兩大分支的劃分;這個分類深受當時有限的材料影響,逐漸被認為具有時代性的侷限。1940 年,趙元任、羅常培、李方桂三人合作翻譯與整理高本漢於 1915–1926 年的研究,出版《中國音韻學硏究》,進一步推動方言學基礎研究。
1963 年,中國學者潘茂鼎等人提出新的福建方言分區,突破以往僅分閩南、閩北的二分法,改為五區:將原「閩北」拆分為閩東語與閩北語;將「閩南」拆分為莆仙語、閩中語和閩南語。此後,閩語的研究開始更重視地理、歷史層累與語音差異的多面向分類。
1981 年,詹伯慧在《現代漢語方言》中,將全中國方言分為七大區,其中包括閩方言,這一分類成為後來方言研究的重要基礎。
最新的研究顯示,以往的閩南、閩北分類已不再適用。根據 1957 年中國大陸的漢語方言普查結果,閩語內部的差異主要體現在「沿海與內陸」之別,而非傳統的南北之別,因此「閩南/閩北」二分法逐漸被廢棄。現行的分類傾向將閩語分為兩大類:
-
閩東語(沿海閩語):包含閩南語、莆仙語、閩東語,福州話亦屬此類。
-
閩西語(沿山閩語):包含閩北語與閩中語。
此分類更能反映閩語族群在地理、歷史遷徙、語音系統與語言接觸上的深層差異,也使現代閩語研究更為精確。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