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4-15

路竹前阿社的仙堂(僊堂)

路竹前阿社的仙堂(僊堂)

大岡山地區有台灣最早的扶鸞記錄,地點在今日路竹的前阿社[1]仙堂,原址在今日的龍發堂附近,後來改為文昌祠鳳崗書院。鄭治時期由何斌興建,[2]清治康熙年間:何侃修建[3],嘉慶20(1815)左右改名為文昌祠,道光10(1830)設立鳳崗書院。[4]

1719年出版的《鳳山縣志》的寺廟中記載仙堂在長治里前阿社內。鄉人何侃鳩眾所建。祀五文昌,能降乩。環植竹木、花果,頗有勝致。後建草亭,為遊人憩息之所。近復合祀東王公、西王母於內。」「能降乩」意謂有扶乩扶鸞的活動,五文昌即護持文運被士人學子敬奉的五位神明,「梓潼、關帝、魁星、朱衣、呂祖」,是很多鸞堂所供奉的神明,目前岡山碧紅里的鸞堂福全堂,即供奉「五文昌」。

《鳳山縣志》有來自福建惠安的何借宜作品,〈題前阿仙堂〉:「海島由來是駕鼇,幽阿隱隱結蟠桃。風過竹樹鸞笙遠,雲掛茅簷鶴馭高。星聚一堂扶世運,文司百代萃仙曹。丹成九轉千年事,此日閒遊興自豪。」[5]

  1764年出版的《重修鳳山縣志》,刊有乾隆年間(1736-1796)的茂才,卓夢華的〈題前阿仙堂〉:「窈窕迷叢半畝宮,前阿名勝不相同。但看嘉樹烟霞裏,何必平泉水石中。香泛池邊浮藻淨,塵搖座上障塵空。溪山指點分清供,蓮社未須問遠公。[6]

  1815年的石碑「前阿社碑記」記載當時的仙堂已改為文昌祠,[7]大概因為清代在某年發生宗教叛亂事件後,禁止扶鸞,扶鸞活動改為地下化,[8]仙堂的空間就改為文昌祠。1830年,劉伊仲建立為「鳳岡書院」。[9]

  1895年整理的《鳳山縣采訪冊》有左營人黃文儀的詩作扶鸞〉,顯示大岡山及左營附近,扶鸞的活動相當盛行,是文人也參與的活動。[10]

 1971:興建龍發堂。



[1] 前阿,有的漢字記載為「前荷」或「前窩」,顯示是漢字不易記載之發音,應該是平埔族語地名。

[2] 高雄市歷史博物館編,〈前阿僊堂(仙堂)〉,《路竹特展》。高雄市:高市史博館,2014,頁27

[3] 陳文達,《鳳山縣志》南投市: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3,頁162

[4] 1911年的調查報告認為是在1747(乾隆12)」,但調查中提及的「劉伊仲」應該是「乾隆後期出生,在嘉慶道光年間活躍」的人。許金田譯,《臨時臺灣舊慣調查會第一部調查第三回報告書臺灣私法第一卷》臺中市:台灣省文獻委員會,1990,頁542-543

[5] 何借宜(?~?),清康熙年間(16621723)福建惠安諸生。此詩收於李丕煜《鳳山縣志》〈藝文〉,又載王瑛曾《重修鳳山縣志》〈藝文〉。

[6] 王瑛曾,《重修鳳山縣志》南投市: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3,頁409

[7] 鄭瑞明總編纂,《重修路竹鄉志下冊》高雄市:高縣路竹鄉公所,2000,頁1055-1056

[8]

[9] 臺灣史料集成編輯委員會編輯,《鳳山縣采訪冊()》。臺北市:文建會遠流,2007,頁205-206鳳岡書院,在長治里前窩莊,縣西北五十八里,屋二十四間,道光十年副貢生劉伊仲建。

[10] 臺灣史料集成編輯委員會編輯,《鳳山縣采訪冊()》。臺北市:文建會遠流,2007,頁593一幅鸞書鳥篆文,空中落筆捲風雲。每當燭跋香殘後,駕鶴飛來紫氣芬。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謎的「岡山公館」

1920年全島改制,成立岡山郡,阿公店街改名並改制為岡山庄。1930年時,曾辦了慶祝庄制十周年記念式於「岡山公館」。建築系研究日治各公會堂的專家只知,在1931年岡山公會堂落成前,有岡山公館這個建築,是岡山庄大型集會的舉辦場所,但不知位於何方。下面這則報導就是在岡山公館舉行的。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