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4-24

陰錯陽差使用至今的「中華民國性」的注音符號

注音符號是1945年底才出現在台灣的新政權的「再中國化」(其實是中國國民黨意識型態的「中國化」)的工具。這符號是由清末全面向日本學習時期的留學生,回國後仿日文假名模式(假名文字是借用漢字偏旁創造),為教育方便學習無法看出發音的漢字而創造的當時最進步的拼音符號。

後來趙元任胡適等人發現不好用,已用更進步的羅馬字創造「注音符號二式」,沒想到那些較進步的知識份子都沒來台灣,留在中國改良創造更進步的羅馬字漢語拼音。而帶注音這套系統到台灣的人都是聽蔣介石話的較保守份子,這套相對落伍的拼音符號沒想到就像孫文一樣,被台灣陰錯陽差保留下來使用至今。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日治第五任岡山郡守-豐澤勇治

  第五任岡山郡守豐澤勇治像。 10月9日曾轉貼維基的相片。 此相片來自台灣新民報,臺灣文學館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