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位,也是唯一的一位。日本時代,都是日人當的。
劉朝四,字廷祥,臺灣省臨時省議會第一、二屆議員。今高雄市岡山區人。
劉議員自臺灣總督府國語學校(今臺北市立教育大學)畢業,初任教職,1919年起至臺灣銀行任職18年,
1937年成立興產自動車株式會社,擔任董事長。對公眾事務十分關心,曾擔任岡山地區的父兄會成員與協議會會員,厚實地方民意基礎。
此外,其也擔任「仁壽建築信用購買利用組合」與「保證責任仁壽建築信用購買利用組合」理事。
1941年,劉議員以廣通自動車株式會社代表人身份,與旗南、高旗、榮和、東英、廣通、興南、聯甲等自動車株式會社合併及烏樹林製鹽株式會社合併為高雄乘合自動車株式會社,營業所跨鳳山、旗山、岡山,之後改名為高雄汽車客運股份有限公司,並任職該公司的常務董事。
1945年被指派暫代岡山郡守,隨後擔任岡山鎮長一職。
1946年當選高雄縣參議會參議員,並當選為參議會副議長;
1947年出任合作金庫高雄支庫經理一職;
1950年高雄市經濟不景氣,合作社資金困絀,劉議員傾力協助各合作社資金運轉。劉議員在岡山地區累積不少民意支持,
因此在1951年投入臺灣省臨時省議會第一屆省議員選舉,以「安定金融強化財政」作為競選口號,最終當選臨時省議會第一屆議員。
此資料參考
http://www.tpa.gov.tw/opencms/di ... t02/member0106.html
蘇全福先生提供資料
根據「 高雄縣簡史、人物誌」〈楊碧川編著 高雄縣政府 1997〉p.189 和「臺灣地理及歷史 卷九 官師志 第一冊 文職表」〈鄭喜夫纂輯 臺灣省文獻會 1980〉p.729以及相關資料整理如下:
1.高雄州接管時期 1945年11月11日~1946年1月7日:岡山郡守劉朝四 、 岡山街長蔣江直。
2.1946年1月7日~1946年11月20日: 劉朝四擔任岡山鎮長〈註:一般選舉,並不是剛選上,就任職〉。
3.1946年11月20日~1951年6月16日: 蔣江直擔任兩任鎮民代表選岡山鎮長。
資料來源 http://www.tpa.gov.tw/big5/Counc ... ;cid=3&urlID=20
臺灣省臨時省議會第一、二屆議員
姓 名:劉朝四
性 別:男
主要學歷:臺北師範學校畢業
主要經歷:高雄縣岡山鎮鎮長
臺灣省臨時省議會第一、二屆議員
政 黨:中國國民黨
劉朝四議員係師範學校出身,初任教職。愛護幼小,深受地方人士及長官賞識,轉而從政,為首任高雄縣官派岡山鎮鎮長,後轉任民意代表。獲選為第一、二屆臺灣省臨時省議會議員。時值臺灣光復初期,對於地方上建設建言尤多,促進加強地方自治不遺餘力,貢獻至鉅。
劉議員對高雄縣之財政、建設事項極為關心,力促省政府增撥經費,補助高雄縣府從事基層建設,提昇文化生活品質。
劉朝四在二二八事件因涉入二二八事件,躲避不及,被當時的政府五花大綁,捉去關了一陣子...
附:中華民國政府抵台至岡山區署成立
1945.08.15: 日本向盟軍投降
1945.10.05: 國民黨政府抵台,代盟軍接管台灣
1945.10.25: 日本與國民黨政府於台北舉行正式的台灣接管典禮(或台灣的受降典禮)
1945.11.07: 依<台灣省州廳接管委員會組織通則>,聘用劉朝四為岡山郡守。
1946.01.18: 岡山區署成立 (岡山區署治理範圍,即現在的岡山區十一鄉鎮,即日治時期<岡山郡>的範圍,所以,岡山區署長即岡山郡長地位)
以上依岡山鎮誌修正、整理
http://www.gsto.gov.tw/book/cont ... ok_2&book_id=34
民國卅四年八月十五日,臺灣歸祖國,日本宣告無條件投降,同年十月五日,臺灣省警備司令部前進指揮所主任葛敬恩中將,率領幕僚八十餘人飛抵臺北,宣揚中央德意並準備接收工作。十月廿五日,於臺北市舉行臺灣省光復受降典禮,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為使地方行政工作繼續進行並籌備成立縣市政府。乃制定臺灣省州廳接管委員會組織通則十二條實施,其接管工作頗為順利,逾時兩個月,於卅五年一月七日全部完成。至原高雄州所屬各郡市首長,則聘用地方公正士紳吳海水、劉朝四、林添丁等為鳳山、岡山、旗山等郡暫代郡守,并鄰選適當人士分任街庄長及各及學校校長。
合理推測,紅字部份應是十一月才對。
這裡整理了 Lâu Thian-hù 的書寫,整理的資料,主要是岡山的議題,還有些舊文章因為看到新資料而作的更新。有些資料是轉貼,不全是小弟個人的書寫,要引用最好先知會小弟以免出現問題
2019-07-29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
日治初期開始以現代史學方法整理大岡山地區歷史,就出現 「 竿蓁林與阿公店是同一地點的不同時期地名 」的論述,長期以來衍生出各種「文史典故」。本文整理史料脈絡後發現,兩者其實位於不同地點,「 竿蓁林塘 」 與 「 阿公店街 」的記載同時首度出現 於 1719 年的《鳳山縣志...
-
籃籗會 Nâ-á-khah-hoè 名稱的由來 籃籗會,台語唸作 Nâ-á-khah-hoè ,標準的漢字應寫成「籃仔籗會」。 籃,是指籃子,是「有提梁的盛物器,用籐或竹編而成」; 籗,《爾雅》釋器「籗謂之罩」,《詩經》「編細竹以為罩捕魚也」,是「籱的省字...
-
在台灣的非客家系統的義民廟(祠),有一部份是附設於地方大廟之中。 內門紫竹寺的義民祠即為一例。 詳細資料請看此網頁。 http://www.nmzizhusi.org.tw/?act=menuinfo&ml_id=20181106004 此義民廟是為紀念祭拜 張...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