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阿三整理撰寫
日治時代,本里地籍番號隸属「高雄州岡山郡街尾崙劉寶公」,當時社名為「劉寶公」直至光復後,國民政府地名整編定為「劉厝里」。
根據鄉里耆宿口述,謂居住「劉厝里」之「劉姓」祖先,原祖籍係福建省漳州府海澄縣十三都,開基老祖為劉國軒,明末隨鄭成功移民來台(今台南府城赤崁樓附近)開墾定居・後來劉國瑞(宇君玉)之肆子劉登科奉派進駐「公館」(本里店仔口劉天居先生居所附近),負責管理百甲土地,兼收地租,田賦,也因此落腳居住下来。
先祖在台灣為懷念故鄉,興建大瓦厝時 ,含在大廳堂外門檻正上方,鑲著代表劉姓堂號「彭城」之字樣,表示不忘本姓;在先人祖墳墓碑則勒上「海澄」縣名,以便追根潮源·先祖劉登科育有四子,分别為大房廷聘、二房廷模、三房廷佐,四房廷佑,歴經數代子孫相傳,至今本里劉氏宗親,仍保留分為四房親戚血脈關係,並著重輩分倫理稱呼,一直蔚為美談・近年來隨著時代變遷,因婚姻、遷徙或房屋買賣等因素,本 里才有非「劉姓」鄉親如呂、張、曾、韓、林、陳、沈、楊…等姓居民陸續遷入。
……經本里士紳考證,本宮「媽祖」即是先祖當初移民台灣時從大陸奉請隨行,祈求航海安全,眾生安寧之神尊。傳說「媽祖」在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神蹟顯靈,有本里里民曾見一村姑打扮婦人,手捧「竹籃」去接盟軍飛機投向本里之炸彈,並將它移往大空地引爆,使里民得免受炸彈侵襲,護祐里民生命财産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