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8-22

臺語名詞最早出現於1903年

 進入日治時期後,則以此名出版了許多書籍與專著,如

(1903)《臺語類編》[14]

(1916)《國語對譯臺語大成》[15]

(1926)《銀行台語會話》[16]

(1935)《警察官對民眾臺語訓話要範》[17]

(1936)《臺語和譯修養講話》[18]

以及連橫1929年發表於《臺灣民報》的〈臺語整理之頭緒〉、〈臺語整理之責任〉等。


中華民國政府官方早期也是用「臺語」一詞,譬如臺灣省國語推行委員會於1955年出版的《臺語方音符號》,以及中華民國國防部於1958年出版的《注音臺語會話》,皆以「臺語」稱之,之後中華民國政府因政治因素,於1967年10月以「不符事實,且易滋不良後果」的原因,由行政院新聞局等單位通告「改正」,要求當時慣用的「台語」、「台灣話」稱呼,更改為「閩南語」、「閩南話」。[19][20]

「同仁」碑原是「岡山神社」碑?

岡山公園內的原中山公園同仁碑,有日治文物專家認為應是沿用日治時期的某石碑,且應該是標示並刻「岡山神社」的碑。到現場仔細看,石碑文字平面確有「刻磨兩次」的不同深淺的痕跡,且四方平面比一般石碑還要深。可惜現存岡山神社老照片,沒有石碑的影像。無法確切證明,不知是否有耆老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