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二次大戰結束後的1950年至70年代,台灣尚未脫離政治強人的「反攻大陸」幻想,經濟型態尚處於農業時期,在電視還未出現以前,鄉鎮級戲院就是該地區娛樂的中心。
在電影還是主流娛樂的年代,高雄縣戲院的數量最多曾達46家[1],但至今僅剩鳳山「東亞」與岡山「統一」兩家。社會多元化後帶來的多元娛樂,使得以住電影唯我獨尊的地位消失,一開始就成為地方娛樂中心的戲院舊址,由於地點不錯及地塊方正,多被改建成大樓,現尚存未拆的戲院,多是由於產權問題或因價值較差而存留。
要書寫地方歷史,屬於民生第六項的「娛樂」,亦為呈現各時期民眾生活不可或缺的面向,甚至比政治更貼近人民。所以就湖內鄉而言,記錄最重要的文賢戲院興衰,可更了解那個年代湖內的娛樂生活面向。
文賢戲院
在1949年世界分成資本主義與共產主義兩大陣營,國民黨政府在美國的支持下確定留駐台灣之後,1950年以後的台灣恢復以往的平靜生活,社會與經濟活動逐漸正常,湖內鄉的文賢戲院就在1950年代前期成立。
文賢戲院是由當地葉氏望族所建,依據1960年的資料,當時湖內鄉只有這家戲院,地址是「葉厝村114號」[2]。戲院地點不錯,就在當時葉厝的重要交通要道十字路口上。戲院原本是茅草建築,後來改為紅磚建築,改為紅磚建造時還突出柱子使其更加鞏固。
依據地方人士指出,當時文賢戲院是湖內的唯一戲院,生意不錯。不過由於湖內當時仍是農村社會,白天都要務農,只在晚上七點與九點各演一場。文賢戲院是典型的「混合式戲院」,演出內容全部由經營者主導,除放映電影以外,有時演歌仔戲,有時演布袋戲,都是以十天為一個檔期與影片或劇團協調。戲院前的廣場,借給店家使用,分成四格,共有三家食堂,一家撞球場,附近亦有撞球店,都是當時湖內人重要的消遣地點。
當時的三家食堂至今僅剩一家,沒有店名,不過在眾多美食節目的採訪下,一般人都稱之為「寶貴姨排骨酥」,現在的地址已是「中正路一段534號」。這家飲食小店還在賣著五十多年以來的台式餐點,其中最著名的就是「排骨酥米粉」。
就如同現在媒體經常注意網咖或KTV等娛樂場所的糾紛一樣,約在1960年代的電影院,也經常被報導類似的事件。請看下則報導:
流氓看白戲,懷恨殺團員
(本刊訊)最近以來,各地屢發現流氓看白戲之惡劣風氣,且以南部方面為最盛,如新南光劇團七月廿一日在高雄縣湖內鄉文賢村戲院公演時,該團主持人林塗生之妻林陳素月及其女林秀霞擔任收票,不料附近之流氓早年有集團觀白戲之劣習,故于七月廿一二日購買半票強入戲院觀戲,經收票人婉轉一再勸導致遭憎恨,乃于七月廿三日下午八時由林進川集合十餘入至戲院以利刀傷害陳素月及林秀霞兩人,因此受傷極為嚴重,並經法醫診斷,後由于當地醫生與該批流氓有勾結情事,不得已(以)轉臺南市救治,這種情形,可說非常嚴重的問題,對于公共秩序與社會安全有莫大影響,希望治安當局諸公特別設法制止,以免再有類似情事發生。[3]
在1960至70年左右,可說是高雄縣戲院的黃金時期,後來在海埔村還另外有一家「海埔露天戲院」[4],也是由葉姓人士創立,但營運時間不長。
文賢戲院到了三家電視台全部出現之後,由於台語電影與電影從業人士都被電視台吸收,鄉間民眾不再需要到戲院看電影,最後一位標下經營的葉國昌先生雖然擁有七年的經營權,但在不堪虧損的情況下,只經營了兩年,就在1973年停止營業,現在成了旁邊工廠的外勞宿舍。
「電影國仔」葉國昌影劇家族
最後一位經營文賢戲院的葉國昌先生,湖內人,在地人都叫他「電影國仔」,他與他哥哥葉兆昌,以及其子葉勢宏三人,可說是湖內鄉的演藝世家。
葉兆昌可說是路竹湖內地區的「電影大亨」。在他全盛時期,曾同時經營路竹萬國戲院、一甲派出所旁的一甲戲院,阿蓮鄉國民戲院,屏東縣鹽埔鄉新莊戲院。他還成立巡演影片團,並且曾組「大鵬電影公司」,投資拍攝了由陳揚導演的台語電影「思慕的人」,不過並不賣座[5]。
他弟弟葉國昌出生於1937年,自小身體不好,自上小學就不時因身體因素而中斷上學,初中學業未完成,十三歲就到哥哥葉兆昌經營的萬國戲院工作,學會了所有與戲院有關的各式工作。而當時戲院在苛重的娛樂稅下,業者各種鑽漏洞的方式他也都如數家珍。他最有印象的就是在稅捐人員的監視下,手暗拿著已撕一半的舊票,拿到民眾給他的入場券後,做出「啪」的一聲,將未撕的入場券藏在手中,然後神不知鬼不覺的將已撕的舊票給觀眾。
葉國昌最懷念的是四處巡演的電影工作,讓他能四處遊歷。當時他都是帶著一團約七、八位的工作人員,向鐵路局租一個車廂,載滿放映工具和工作人員,坐著夜車到苗栗、台中、雲林、彰化等地的鄉下戲院放電影。其中最熱門的就數日本電影,幾乎只要是日本片都一定是賣座的,葉國昌也仍記得《明治天皇》一片在南部放映時的轟動情況[6]。
葉國昌之子葉勢宏現為「天宏園掌中劇團」的團長,該團為文建會重點培育的布袋戲團。葉勢宏生於1966年,自幼受伯父與父親皆從事電影工作的影響,十七、八歲時,即接手父親電影事業。戲院業不景氣之後,1992年葉勢宏北上拜「小西園掌中劇團」門下,為許王之徒弟,於1993年立案成立「天宏園掌中劇團」。1995年天宏園初次參加台灣省政府教育廳主辦之南區地方戲劇掌中戲比賽即榮獲「團體優等獎」,葉勢宏亦獲「最佳主演獎」。2004年該團榮獲高雄縣扶植優良劇團。今年更是國立傳統藝術中心主辦的「2006年布袋戲匯演」活動的十大布袋戲團之一。
湖內鄉影像廣場
湖內鄉電在雖已久無戲院,但是自2004年起,由於湖內鄉鄉長黃炎森的大力爭取,由文建會撥款的新建圖書館,在戶外藝文廣場設立了「影像廣場」,讓湖內的民眾又有了看電影的好地方。
湖內圖書館改建後最大的優勢在於有廣大的戶外廣場,而「蚊子電影院」更是促使民眾前來的最大吸引力。光是播放電影「功夫」的那一天就有近兩百多位附近的社區民眾前往觀賞。目前,每週六定期有「蚊子電影院」播放影片或劇團演出。
結語
由於電視的發明與普及,民眾看戲看電影的需求被便宜又方便的電視取代,台灣的鄉鎮戲院因此逐漸消失。在1973年後,湖內鄉想看電影的民眾必須到路竹萬國戲院,但是萬國戲院也在不久後停止營業。但是,電視並不能完全取代電影,2004年,湖內鄉圖書館戶外「影像廣場」的出現,表示出民眾仍然有「群體意識」的需求[7]。
[1] 葉龍彥,《台灣戲院發展史》(新竹市:竹市影像博物館,2001)p. 219。
[2] 鄭炳森,<台灣省各縣市戲院一覽>,《台灣通覽》(台北:大華晚報社,1960),p.529。
[3] 葉龍彥,《台灣老戲院》(台北縣新店市:遠足文化,2004)p. 95。
[4] 同註1,p. 219。
[5] 井迎瑞總編,《台語片時代(一)》(台北市:國家電影資料館,1994)p. 373。
[6] 當時曾有原住民包車下山專程至戲院看《明治天皇》,有天皇出現的鏡頭還會肅立!葉龍彥,<日片進口問題之探討>《臺北文獻》直字第125期,臺北市文獻委員會,1998,p.138、159。岡山鎮大戲院的總經理劉國明則認為,該部影片在台灣民間造成的轟動,尤其是中南部,應超過《梁山伯與祝英台》,只是當時的媒體不願承認與報導。
[7] 馬家輝,《都市新人類》(台北:遠流,1989),p.120。電影能夠繼續存在,「在於它提供了一個空間,讓你能夠滿足『合群需要』和『群體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