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由右昌走台17線北上,一經過典寶溪不久,在路的右邊就會看到一座紅色牌樓,標示著「聖安宮」。此廟之中所祭拜的,是岡山後協聚落傳奇人士盧石頭。你不禁要問,為何一位岡山人會在梓官的典寶聚落受到民眾建廟祭拜?為何不是在岡山?為何盧石頭在日本時代被視為是「土匪」?為何到了國民黨時代被視為「烈士」、「英雄」?岡山地區的社會在日治初期為何如此動盪?
本文將整理各個時代的各種資料,試圖還給這位在不同時代而有多重面貌的岡山傳奇人士,一個接近真實的面孔,在此同時,也必須了解當時岡山地區的社會時空背景,為何會出現盧石頭這位人物。
一、日治時期官方史料中的盧石頭
要了解一個擁有多重面貌的傳奇人物,仍是要先從官方的史料開始了解。生於清國時代,卒於日治時期的後協人盧石頭,其主要的官方史料,都是日治時期的記載。
盧石頭,出生於1870年,依當時的行政建制,是清國福建省台灣府鳳山 縣仁壽上里后協庄人。依據1898年12月「第十五憲兵隊」的報告,盧石頭當年是28歲,是仁壽上里后協庄人士,有部下50名。盧石頭是「抗日首領」,於1895年底加入抗日,從屬於魏少開、楊修、吳哮之下,與他們合作,盧石頭「性貪惰、不務正業、終投匪群」。另有資料指出,盧石頭經常出沒於阿公店街附近,主要的根據地是嘉祥內里崗山頭庄地方(現在大崗山北端的崗山頭),與戴籃、盧炳等人是同級的,約有30到40名手下的「匪首」。
依「阿公店辨務署」的記錄,盧石頭的同黨與手下有梓官庄的郭撬、王東元、王居才,後協庄的宋馬、王番鼠、呂猛、余查某,劉寶光庄(即現在劉厝)的劉決、劉(?)敵,中崙庄的張振、歐番、陳王,同安厝庄的蔣行、蔣徵,港口崙庄的蘇港、蘇墜、蘇德川,港仔后庄的林進財,頂鹽田庄的顏諒,前峰庄的蔡文魁,阿連庄的朱勝等人。
據後來被捕的崇德西里林仔邊庄(現台南市仁德區大潭里)土匪張土員所言,盧石頭是當時大崗山土匪的第二號人物。
清國時期經常爆發民變的大岡山
現在的大岡山地區,在荷蘭人來台前後,是西拉雅族支族的活動領域,有人認為是馬卡道支族,也有人認為是搭加里揚社群,但在荷蘭政權於1635年12月發動的「聖誕節之役」後,加上後來漢人鄭氏王國的驅趕,及清國引入漢人的開墾和同化,此處在清國統治時期已幾無原住民,留下來的平埔族也都接受漢化的命運。
由於清政府的消極治理,台灣被政府形容成「三年一小反,五年一大亂」,民間發動的反政府民變相當的多。而大岡山地區,在清國統治時期,是台灣島上特別的「民變多發之地」,主要原因是此區的大崗山有特殊的地理位置。大崗山位於當時鳳山 縣,又緊鄰台南府城,在此起事就能馬上威協到台南,而且是在一個「進可攻退可守」的優良戰略位置。在陸地上,可截斷當時台灣南北往來最重要的道路,可以透過二仁溪和阿公店溪向東到達台灣海峽,往西就可以到觀音 山、羅漢內門的山區,即可以到平地動員游民,戰敗時又可以退入山區躲藏。 由於上述的原因,在清國康熙到乾隆三個皇帝統治時期,台灣發生過的七次民變,就有四個動亂與本區有關,朱一貴、吳福生、黃教這三個事件,都是在從大崗山發動的,而在林爽文事件時,南路人馬也佔據大崗山為重要基地。
1898年11月前阿公店的匪亂現象
1897年7月2 日傍晚,駐守於阿公店的憲兵守備隊小林 伍長等9人,曾在劉堡公(即現在劉厝里)與街尾崙(現在的樂群村與信義里)遭遇到土匪,並將他們擊潰。 1898年3月21日,當時岡山的行政單位,「阿公店辨務署」發生了重大的侵入失竊事件,損失慘重。在當天凌晨一點多,盜匪趁辨務署人員稀少的時間,直接進入署內的木造金庫,偷走了銀幣1700多圓,紙幣400多圓,以及鴉片煙膏35盒外,並進入官員辦公室,奪走鐘錶毛毯等私人物品。後來發現是「後協庄匪首盧石頭」帶領山豬窟匪魁魏少開及其14位手下所為。 阿公店辨務署被盜後,可能是由於魏少開等勢力發現此處易於下手,故在1989年5月17日到19日之間,日本憲兵發現有300到400人聚集在觀音 山,由陳魚、魏少開、黃臭、張石定等人召集,意圖襲擊阿公店街的情形。得知消息後,阿公店街的「內地人」(日本本島人)都聚集到「天友樓」旅館,以便於緊急撤退。在調動台南和鳳山 的憲警增援後,意圖襲擊的群眾被擊退。24日,又有數百人意圖襲擊阿公店郵局,被擊退。 依《台灣憲兵隊史》記載,1898年七、八月間,魏少開有200多名部下,與盧石頭的100多名部下,襲擊楠梓與右昌地區。當地的憲兵隊伍長坂元森之助率領部下對抗激戰,魏少開首先戰死,剩餘的群眾與盧石頭退到典寶溪,欲渡溪退到彌陀大舍甲地區,「盧石頭中彈墜溝身亡」,剩餘群眾作鳥獸散。不過,這段記載的可信度相當有問題,因為這麼重大的事件,死了兩位首領,理應有清楚日期,記載卻只寫「七八月間」,相當有問題。真正的事件,應是發生在同年12月才對。 同年9月9日,陳魚、魏少開、黃臭、張石定等人又再度聚集群眾,同月28日,共有200多人發動攻襲阿公店,先到五甲尾(現在岡山嘉興里),在射殺中村森三郎之後,匪徒同時切斷電話線,向阿公店街進擊。在鳳山 憲警過來支援阿公店之後,匪徒被擊退到五甲尾散去。 同年10月13日,盧石頭、陳魚、魏少開、黃臭、張石定等人,在五甲尾附近聚集300多名群眾。憲警派隊出發到五甲尾偵查,巡查隊長中村被擊斃,匪徒切斷電信設備,分兩路向阿公店前進,因匪徒人多勢眾,所有憲警都退到阿公店街。憲警堅守阿公店街北口(應是現在維仁路壽天路交叉處)以及壽天宮一個多小時,阿公店街未被攻下,匪徒撤退到五甲尾,在鳳山 支援的警力來援後,匪徒於第二天被擊潰。 這個事件,當年的《台灣日日新報》曾有如下報導:
「〈逮捕土匪小頭目〉。陳王,24歲,是阿公店中崙庄的地方小頭目,從前曾參加「襲擊阿公店」的叛亂活動。事平之後,心有不安,想要逃到厦門或香港,結果在台南被捕。根據他的同夥自白,得知一些以前襲擊的情資。該活動中,張擺帶領五六十名部下,程蕃(香)庄的張旺帶領部下二百名,約好在晚上,從五甲尾出發襲擊阿公店辨務署。」 報導中的「陳王」,是吳哮的部下,潛伏於「五甲尾庄、頂下螺底庄、右沖庄五里林庄、頂鹽甲庄附近」,常出沒於阿公店街及橋仔頭街附近之軍道,里道及村庄,從事掠奪。而程香庄的「張旺」,就是後來參加余清芳事件中的「張重三」,「襲擊阿公店」事件,是指10月13日,魏少開、盧石頭等首領,集結數百部下,從五甲尾攻擊岡山街的事件。 11月18日中午,有民眾通報赤崁派出所,有上百匪徒群集於援中港。當地憲警得知後,派出3名警察前往偵查,在蚵仔寮遭遇匪徒,與之對抗。但由於人力懸殊,只能堅守,憲警後來逐步被逼退到大舍甲庄。匪徒由於天色已晚,才向海岸方向撤退散去。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