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1-23

黄教案

 <清代臺灣民變研究>劉妮玲, p.186-189

黄教原為福建同安人,住臺灣縣,是一竊盜前科犯,乾隆22年(1767年)曾因偷竊鄉民林金的牛,並持刀拒捕,被判徒刑押回原籍,後遇赦釋回,代人包看田稻。乾隆35年又因貧無聊頼,復糾夥沿山潛行偷竊,被大目降鄉保許鼻告發,監禁。被保出獄後,途過許鼻,恨其告密,割其耳鼻,而遭官方追捕。黄教自居盜首,糾集不少同夥,繼續偷竊,乾隆33年(1768)六、七、八月間陸續拘獲黄教同黨黃仁等多名,對黄教的查拿也更形加緊,到了九月底黃教自忖罪重,於是起意招人,意圖搶却府城倉庫。929(118)夜晚,黄教領著黨夥焚燒北岸汛,騷擾麻豆丁帶,官兵聞訊往捕,一再撲空。十月一日(119)黄教招集了三四十人同上鳳山縣之岡山聚集,歃血訂盟,黄教為大哥,朱一德為軍師,並設頭目十人,其餘互稱兄弟。結會拜把是民變的前奏,經由這一手續,臨時成立簡單組織,集合起事力量。十月二日(十一月十日)黄教正式豎旗招人,隨即有一百多人陸續上山入夥。

十月以前,岡山汛守備劉國樑就帶著五十名兵丁前往府城會操,岡山汛留守兵員只賸二十餘名。十月一日,這五十名會操兵丁又被派往北岸汛、麻豆等地捕賊,至十月二日尚未回府城。黃教既已豎旗聚眾於岡山上,隨時有出擾的可能,岡山汛首當其沖,劉國樑接獲汛兵的報告後,立即向臺鎮總兵王巍要求添兵同防,王巍只撥兵弁差役二十七名由劉國樑帶回,十月二日夜抵康蓬林,離岡山還有十多里路,逢岡山逃來的汛兵,才知黄教在當天傍晚就率眾焚攻岡山汛,搶奪軍械,殺害汛兵。劉國樑兵力單薄,聞訊後不敢冒然回岡山,就在康蓬林住下,並差人回府城報告。十月三日(1111)劉國樑回岡山,與黃教開始接仗,十月四日(十一月十二日)總兵王巍率兵丁五百名抵岡山,黄教夥黨早已四散。

黃教離開岡山後,北竄往諸羅一帶山區,行踪飄忽,並以打游撃的方式不時焚搶兵力較單薄的防汛,官兵尾追不著,處於被動地位,雖然不時擒獲黄教的黨羽,但總不能使黃教落網。……

黄教自十月二日豎旗以來,擾及鳳山、臺灣、諸羅各縣,閩省以「二十倍有餘」的兵力搜捕,費時六月,擒獲正法其黨羽近三百人,才在乾隆三十四年三月二十七日(1769年五月三日)由線民鄭純等在官才瓏山内(約在臺南縣玉井附近)將黃教殺死,難怪乾隆一再斥責黃教案之捕剿為「不成事體」。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同仁」碑原是「岡山神社」碑?

岡山公園內的原中山公園同仁碑,有日治文物專家認為應是沿用日治時期的某石碑,且應該是標示並刻「岡山神社」的碑。到現場仔細看,石碑文字平面確有「刻磨兩次」的不同深淺的痕跡,且四方平面比一般石碑還要深。可惜現存岡山神社老照片,沒有石碑的影像。無法確切證明,不知是否有耆老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