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5-20

不應拘限台語的新用法或新詞

仍然有很多很會說台語或很有學術研究的朋友,要求這個時代的台灣人,不要講「不純的」台語,個人覺得不宜。台語應該讓他海納百川才好,任何語言的創新或增減,應該讓廣大的使用者去自然取捨,「不好用的自然會消失」,而不是被學者專家去限縮語言的各種可能。
舉例,台語的衣櫃是日語,卡車是英語,還好當時沒有學者專家要求不能用日語英語講。
台灣終於有台語台,也請台語的學者專家不要過度要求要講「純的台語」才好,這去問馬來西亞的黃明志就清楚,因為這樣會讓台語的推廣受限。
香港的廣東話因為「英國政府的不管理」,讓廣東話有漢字書寫雖然未統一,讓廣東話有羅馬拚音雖然未統一,但大家都懂就好了。整天要求語言「標準」或「統一」,都是在害死語言而已。
個人認為這種「使用者決定如何講與寫」而且「專家學者官方不要介入限制」的方式,台語才有永遠存續使用的可能。

為台灣的未來,新一代應改用最進步的拼音符號

1958年中國政府的中國文字改革委員會已經很清楚說明了為何要用羅馬字取代注音符號。台灣竟原地踏步至今...
注音字母與辛亥革命之後產生了注音字母,只要認識三十七個字母就可以拼出任何北京語音來。這自然是一個很大的進步。但是比起拉丁字母來,注音字母有它難以補救的缺點。首先它除了注音以外,很少其他用處,因此難以推廣。拉丁字母在科學技術上普遍使用,用處多,接觸機會多,學了不容易忘記。採用注音字母,一般中學生仍舊要學拉丁字母;採用拉丁字母,卻不必再學注音字母。其次,注音字母中一部分韻母不是音素字母,因此對於用作少數民族創造文字的基礎,對於音譯外來語,也不如拉丁字母靈活。漢語拼音方案採用拉丁字母,就比注音字母又前進了一步。

台灣語言教育應<新加坡化>

這問題其實該思考【真正雙語國家新加坡】,他們用英文,用簡體漢字,用漢語拼音,也都沒有中國統戰問題,台灣的最重要工作就是國際化,推行新加坡式的雙語教育。
新一代的小孩不要再學難用的注音符號了,省下來時間學會用英文字(即羅馬字)(即台語客語拼音文字)(即原住民文字)(即越南字)(即菲律賓字)(即印尼馬來西亞字)才是最重要的【脫中國入歐美】

談心經與華語

一、日文的<心經>唸法應是比較接近「當時」唐時期的漢字語唸法,漢語在「滿洲語化」之後成為「現代華語」,用這種語言唸一千年前的漢字,如果還會有「感應」,那應該改用更接近古華語的台語唸更有感應。
二、原來漢字譯出的最後的<即說咒曰>(「揭諦、揭諦,波羅揭諦,波羅僧揭諦,菩提薩婆訶。)是音譯,原文是gate gate pāragate pārasaṃgate bodhi svāhā,原意是,走吧、去吧、走向彼岸、完全走向彼岸成佛。
三、「揭諦」<正確>的注音是「ㄍㄚ ㄊㄝ」日語羅馬字是,不是「ㄐㄧㄝ ㄉㄧ」。每次看到<心經注音>或佛經注音要求用標準華語唸,就很想罵,用滿洲化的華語唸佛經已經很慘了,用這種不到百年的注音來要你唸數千年前的<咒>會有效才怪,用台語或客語唸咒語的部份才會比較接近原音,比較有效吧。

全國語言應統一用一套拼音符號才是公平

依法,台灣的語言,不論華語客語台語原住民語文,是一律平等的,為便利所有語言的學習,應該統一只用一套可拼出所有語文的拼音/文字符號即可。華語的拼音符號(注音符號)只能拼華語,且用大量上課時間學習,侵害其他語言,是違法且不公平的。1945年後才來到台灣的華語,應配合其他在地本土語文,改用也可拼所有台灣語言的羅馬字拼音文字符號。

https://www.facebook.com/notes/%E8%94%A3%E7%82%BA%E6%96%87/%E5%8D%81%E4%BA%8C%E5%B9%B4%E5%9C%8B%E6%95%99-%E8%AA%9E%E6%96%87%E8%AA%B2%E7%B6%B1-%E4%BE%B5%E5%AE%B3%E5%8F%B0%E7%81%A3%E4%BA%BA%E6%AC%8A/3229034803794199/

華語注音符號是清末全面向日本學習時的產物

【華語注音符號是日本式的拼音模式,是清末維新時期的研發由民國公布,其出現與制定與當時留日風潮,清國全面向日本學習有極大關係】
1898年戊戌维新期间,清政府正式下令各省督抚选派学生赴日留学。地方上首先是湖广总督张之洞派遣官费留日学生二十多人赴日本学习陆军。接着北洋大臣、南洋大臣以及浙江求是书院等也纷纷派出留日学生。
1899年,中国留日学生100多人。1901年280余名,1902年500多人,1903年1300多人,1904年2400多人。1905年至1906年中国人留学日本达到高潮。猛增到8000多人。1907年以后出现下降趋势,1908—1909年5000多人。1911年辛亥革命后,许多关心祖国前途命运的留日学生,都争相回国,投入革命洪流,1912年留日学生1000多人。

天啊!!還好不是閩西話!?

先看地圖。還好國民黨黨員羅香林在1933年開始建構了客家族群的論述,不然,依照臺灣的「台語」一詞後來在1967年被國民黨禁用,強迫改稱「閩南語」的邏輯來看,如果沒有「客家話」發明在先,搞不好國民黨會強迫命名為「閩西話」或「粵東話」?


廣東五成五的人所說的話叫「粵語」,為什麼臺灣八成人說的話禁止叫「臺語」?

中國共產黨還在抄國民黨的惡劣歧視臺語人,不用「臺語」卻以「閩南語」稱呼臺灣最多人用的語言。
但是習🐻,中國最大的地方語言是山西晉語、安徽徽語、江西贛語、湖南湘語、廣東粵語,都是「用省的簡稱命名最大的在地語言」。以廣東為例,三大漢語分支為粵語、閩語(潮州話加海陸豐話加雷州話)、客語,比例分別為比例約為55.6%、23.6%、20.8%。廣東粵語才五成,但在臺灣,臺語的比例是八成以上(2010年在家說臺語是81%,客語6%,原住民1.4%)
所以,習🐻,在你的眼中,台灣連省都不是,只是福建省東部海面一個說閩南語的島嶼?
p.s.臺灣省的簡稱是「臺」
p.s.為了寫這篇才知福建有閩東、閩南、閩北、閩中、莆仙等5大語系,所以無法有單獨過半的「閩語」。






日本文明模式對清末知識份子的影響巨大

第一個推動創造華語拼音字的人是福建盧戇章,他原本是採用微調羅馬字的「羅馬字派」,1899年日本臺灣總督府請他來台教書,看到日文假名文字的方便,三年後回中國就改成創造推動日本式的拼音符號了。



2020-05-17

1838年9月張貢民變與岡山義民爺


 台灣僅存的岡山籃籗會廟會市集,第3次的日期是在農曆91415日的「岡山義民爺」祭典。岡山義民爺是紀念那一個事件,有數種說法但未有定論,本文從「台灣義民信仰」的文史角度,找尋產生岡山義民爺的最大可能事件。
筆者認為,從臺灣義民信仰的發展與岡山地區民變事件的發生日期來推論,在壽天宮中附祀的義民爺應是為紀念在1838年農曆9月,發生在本地區的「張貢民變」期間,為保衛阿公店街而犠牲的義民。
 本文先簡述台灣義民信仰的發展,然後再以田野調查證明,臺灣各地義民信仰祭典日期皆不相同,但皆為「事件在此地發生之日期」,由岡山義民爺祭典日期來倒推,佐以史料證明,在眾多岡山地區發生或被波及的民變事件中,只有「張貢民變」發生在農曆九月。本文的月份皆為「農曆」,不再註明。
岡山義民爺像,劉國明攝


「義民」與其信仰的發展
 台灣清治時期才出現的「義民」族群,是由於政府對台灣軍事控制力薄弱而出現的民間自衛武力。在民變發生時,為了補充政府兵力不足的問題,各商業聚落為保護身家性命財產安全,以政府補助或自籌的經費,雇用民兵保衛庄頭,防止土匪的入侵或攻擊,這些庄頭保鑣。
「值變亂之時,民之從官殺賊者,名曰『義民』;有義民首以領之。義民每月餉費……由官籌給,並畀火槍、戰器、棚帳等物,隨大軍而剿賊。歷屆變亂,多得其力。亦有地方紳富自己招募義勇從大軍以殺賊,不費公帑,僅官給旗號戳諭者。」[1]
 清治台灣後,漢人逐漸移入,漢人移民以男性單身漢「羅漢腳」為主,部份來台發展不好的人,成為社會邊緣人或游民,做乞丐或搶匪的無本生意。清政府為了同時解決兵力不足及羅漢腳變成游民的問題,鼓勵由各聚落富人出錢聘請羅漢腳為庄頭保全,平時晚間顧庄頭防夜盜,民變時幫忙打土匪,又可以防止他們變成土匪。
1838年起擔任台灣兵備道(最高軍政官員)的姚瑩就描述過,聘僱游民一舉數得的好處:
「鄉勇宜募。台灣游民日眾,平時剽悍;及小有蠢動,則不待賊招而自赴。否則,各成一隊,乘機焚掠,府、縣城廂內外尤多;蓋城市繁眾,為姦民聚集所也。向來辦此郡兵事者,每遇有警,則道、府、廳、縣各有出貲廣募鄉勇;名為備用守城、擊賊,實則陰收此輩養之,免其作賊耳。」[2]
 台灣義民族群的最初記載,始於1721年的朱一貴事件,朱一貴的變民在5月攻下台南府城,台灣的政府軍隊被完全消滅,軍隊直到6月中旬才重新抵臺。在政府兵力真空時期,支持清政府的義民發揮了巨大的功能,事後六堆地區成立「忠義亭」,功能類似戰時的軍事指揮所,[3]
「忠義亭,在港西里西勢莊。康熙六十年,總督覺羅滿保為粵莊義民建。凡有公事,會議斯亭。」[4]
 與義民信仰相關廟宇的出現,是在林爽文事件結束後,由於乾隆皇帝在事件為感謝義民組織,發送廣東籍(客家族群)義民「褒忠」與福建籍(閩南族群)義民「旌義」匾額,台灣聚落開始出現義民的奉祀祭拜。
「事平之後,勛勞卓著,由統兵大帥奏請格外從優議敘。其蹈義而死者,則奏立旌義祠,歲春秋致祭焉。」[5]

義民祭拜日期即為「當地發生事件日期」
 臺灣目前的義民信仰大致可分成「褒忠(客家語)」與「旌義(福佬語)」二個系統,「褒忠系統」的龍頭是新竹縣新埔鎮褒忠義民廟,有許多分香至臺灣各地的新義民廟;「旌義系統」的義民廟則散居臺灣中南部,各自運作,他們的祭祀神名稱、紀念事件、祭祀日期,與祭祀方式,皆未一致。
 目前全臺各地的義民廟普查,以江金瑞在1997年所整理的最為完整,共有63間,高屏地區有32間義民廟(含忠勇公)[6]
 新竹縣新埔鎮褒忠義民廟其分香之廟,他們主要的祭典為義民節「中元聯庄祭典」,時間為農曆718日下午至720日,祭祀紀念在1786年林爽文事件中犠牲的義民。
 由於「旌義系統」未有統一龍頭,故各有各的祭祀方式與時間,名稱、神明形態也都各自不同。以下列出三個資料完整的義民廟來了解。
 雲林北港「義民廟」紀念林爽文事件在乾隆52年(1787)農曆530日,賊兵設計夜襲北港,賊兵一入營區,大肆砍殺,有108位義軍全部罹難。次年乾隆皇帝御賜「旌義」匾額,並改諸羅為「嘉義」以資褒揚,地方士紳出資建亭,名為「旌義亭」。1862年戴潮春事件時,北港義民軍及政府清軍,同力擊退戴潮春同黨。這次義民軍死難有蔡水等36名,同時葬在 「旌義亭」兩旁,於是將「旌義亭」擴大為「義民廟」。現在於每年農暦530日(或29)舉行「義民公普」紀念殉難義士。[7]
北港義民廟奉祀乾隆御賜旌義碑、義民公、義民牌位、義犬將軍
 跨高屏溪兩岸的「義勇公」由「六庄十二村」輪流祭祀,時間是每年農曆10月初一及初二,紀念在林爽文事件期間,六庄的「義民首」許廷耀在1787年農曆10月初一深夜,帶領義民保衛六庄而中計犠牲的英勇事蹟。現在六庄每隔六年舉辦較大型的祭祀,期間的每五年則是各庄頭自辦。[8]在《鳳山縣采訪冊》【庚部】列傳有詳細記載。[9]
跨高屏兩岸6庄12村的「義勇公」,在屏東六塊厝長安宮裡奉祀著「義民爺令」
 高雄內門紫竹寺在正殿右方附設「義民祠」神房,供奉書寫劉明元等51位內門鄉先民的「義民神祇」神主牌,紀念1831(道光12)張丙之亂在農曆12月期間發生在內門的動亂。當年張丙在嘉義起事,鳳山縣許成趁機作亂,1013日在觀音山響應張丙,紮營於今燕巢角宿,1014攻打阿公店被千總許日高擊退,月底攻打鳳山縣署也遭擊退,12月初攻打內門,在8日被官軍逮捕後斬首。在12月初的亂事中,內門有多位庄民犠牲,在地的監生游思賢倡議在紫竹寺內立祠奉祀他們,紫竹寺於每年農曆122日舉辦祭典。[10]

內門紫竹寺義民祠位於紫竹寺正殿旁廂房

 從前述各例可知,各地的義民廟或祭祀日期,都是紀念在某次當地重大民變的日子。此一法則源於義民廟的成立性質,義民廟基本上包含了死難者骨骸的墓塚以及祭拜他們的宗教建築,含有臺灣民間「有應公」信仰的脈胳。成立義民廟不止解決了各個民變死難義民的祭祀問題,也解決了部份無法放入國家昭忠祠義民的問題。清代臺灣官府成立昭忠祠祭祀陣亡官兵,民間建立義民廟祭祀陣亡的平民義民,兩者相互配合。[18]

在「岡山」、「阿公店」周邊發生的民變
 臺灣在荷蘭鄭成功時代,是海盜商業集團的基地,在成為清國領土後,成為與中國大陸地區一樣的盜匪世界,而臺灣由於還有羅漢腳的社會關題,使得臺灣經常發生民變,「三年一小反,五年一大亂」。
 在每年九月十五日辦理祭典的岡山義民爺信仰,絕不是橫空出世,我們只要找出發生在岡山周邊的民變,然後再找到在九月發生的民變,大概就可以得到答案。清代最接近岡山又最常被記錄發生民變的地區,就是「岡山(地區)」,也就是現在的「大小崗山地區」,只要此區有亂事,阿公店街也幾無例外會被波及。
 清代的大崗山地區,是「暴動多發地」,清治時期第一次的民變,1684蔡機功民變,起事地點就在小崗山,民變發生在1019日,據說聚集2000餘人,至11月初1日,由興化總兵吳英平率官兵與「土番」(平埔原住民)平定。[11]
 只要大崗山地區不平靜,阿公店街就會組織義民防堵變民流竄。18624月起事於台中的戴潮春民變,戴潮春派鳳山人劉來成到南部作亂,在大崗山地區「招集岡山賊黨,謀作亂」,臺灣兵備巡道洪毓琛就派官員「設局於阿公店,團練清莊」。[12]
 「岡山」發生及被捲入的民變記錄大致有以下事件,1721年朱一貴事件在大崗山發動起事於4月,1732年吳福生事件起事於3月底,1768年黃教事件起事於10月,178211月發生陳虎事件,1831年張丙事件鳳山許成趁機附和,1014攻打阿公店被擊退,18389月大崗山地區的張貢糾眾謀反,1855年王辦在10月起事。[13]
 由以上的整理可知,岡山地區只有1838年的「張貢事件」在9月期間發生,應就是岡山開始祭拜義民爺的起點。

岡山義民爺紀念在「張貢民變」牲的義民
 張貢民變事件是「結合偷竊、尋仇、搶掠、抗官」之事件,[14]此事詳細記載於姚瑩《東溟奏稿》的〈審辦南北雨路謀逆結會匪徒奏〉一文中。
 從不知名的外地來寄住在大崗山下的張貢,平日遊手好閒結交匪類,專作無本生意。在18383月時,他與同伴偷竊莊景的牛隻變賣金錢花費,這次踢到鐵板,莊景除了報官處理,也請同庄的族人跟蹤並試圖抓捕張貢。張貢被逼急後開始謀反,組成了由2位「大哥」領導的10個「旗首」,分成23個「旗腳」,總計召集了64人。
他們在910日集合在「山窩岫」(依台語發音推論,應是今田寮區南安里的soa-hô-siū「山河壽」),張貢等人於11日前往岡山汛房(今阿蓮區崗山里陂仔尾與營盤)試圖搶奪武器但未成功,然後到瓦廓庄(應在今阿蓮區復安里瓦窰仔附近)等附近地區,勒索食物、搶劫民家,並殺害莊景的族人,計畫在17日起事。地方政府得到訊息後,鳳山縣知縣曹謹與南路營參將余躍龍等官員,即帶200位士兵與100名鄉,勇於13日出發前往捉拿,到達張貢的群眾集合地點,烏合之眾馬上四處逃散。張貢與其黨羽在10月底全被捉獲,此民變就此結案。[15]
 史料記載張貢這群匪徒在911日後奪取武器與糧食的行動,13日官兵集合前往攻擊山窩岫賊窩,10月底全被捉捕,但很可惜未記錄914日到10月底之間發生了什麼事。由岡山義民爺祭典是在915日舉辦來判斷,在當年915日的晚上,應曾經發生過一群匪徒在夜間進攻阿公店街的動亂,而此時所聘請的義民,必然發揮極大的作用,保護了阿公店街,也有數位因而壯烈犧牲。這些夜晚所發生的事,以及進攻阿公店的路線,有興趣的人可以參考在日治18989月,匪徒襲擊阿公店街的事件,[16]筆者認為這種行動的故事與路線,必在高屏地區的土匪土豪間經驗傳承。
 在張貢的黨羽被逮捕,事件告一段落後,阿公店街的某位人士到內門時,看到內門紫竹寺在1831年後增設義民祠,回阿公店後與地方領袖討論,於是在庄內主廟壽天宮的右側廂房,留一個位置祭拜民變事件中犧牲的義民,而由於不知道他們的名字,就以雕刻一位身著滿洲官服的神像作為祭拜對象,稱呼為「阿公店義民爺」。
岡山福德祠內的義民爺

 在大社翠屏里翠屏路177號之1,有間由有應公升級的「義民公廟」,義民公的祭典日期為916日,按照其廟宇記事內容推論,筆者認為應是同屬張貢民變的犧牲者,在915日前後受傷,逃到大社附近死於溪畔,被民眾撿起成為「有應公」小祠。[17]
大社義民公廟


後記:這是筆者第一次寫「推理式」的文史事件,整個文章的思考與資料收集超過十年,終於下筆寫成。岡山義民爺的考察當然還有很多「史料空隙」,但輔以從相關史料推論,可信度應有八成,希望大家多多指教。岡山歷史還有很多待補的空隙,大家要一起努力補起來。這篇文章簡化很多資料,如果有研究生找不到題目,可以告訴我,應可寫成更完整的學術論文。





[1] 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安平縣雜記》(南投市:臺灣省文獻會,1959),頁103
[2] 姚瑩,〈上孔兵備論辦賊事宜書〉《中復堂選集》(南投市:臺灣省文獻會,1994),頁14
[3] 李文良,〈林爽文事件與義民信仰〉《清代南臺灣「客家」的移墾與社會》(臺北市:臺大出版中心,2011),頁288
[4] 王瑛曾,《重修鳳山縣志》(南投市:臺灣省文獻會,1993),頁267
[5] 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安平縣雜記》(南投市:臺灣省文獻會,1959),頁103
[7] 北港義民廟管理委員會,北港義民廟(雲林縣:北港義民廟管理委員會印行)
[8] 詳見張加和 ,《萬丹舉人與下淡水溪義勇公祭祀之研究》(臺南市:臺南大學臺灣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
[9] 盧德嘉纂輯,《鳳山縣采訪冊()》(臺北市:文建會、遠流,2007),頁329-330
[10] 陳正之編纂,《紫竹生春內門紫竹寺文化志》(高雄縣內門鄉:內門紫竹寺管理委員會,2004),頁28-29
[11] 李欽文,〈平臺記〉《臺灣縣志》(臺北市:文建會,2005),頁307
[12] 林豪作,顧敏耀校釋,《東瀛紀事校注》(新北市:台灣書房,2011),頁135
[13] 陳孔立,《清代台灣移民社會研究(增訂本)》(北京市:九州出版社,2006),頁243-247
[14] 劉妮玲,《清代台灣民變研究》(臺北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1983),頁115
[15] 姚瑩,〈審辦南北雨路謀逆結會匪徒奏〉《東溟奏稿》(南投市:臺灣省文獻會,1997),頁5-12
[16] 臺灣總督府警務局編,《臺灣總督府警察沿革誌第二編,領臺以後的治安狀況(上卷)(臺南市:臺灣史博物館,2008)360-367
[17] 有篇文章提及此廟與岡山義民爺有關,讓筆者下此結論,但抱歉筆者已忘了資料來源,還在找尋中,如有善心人士知曉,敬請告知。
[18] 李文良,〈林爽文事件與義民信仰〉《清代南臺灣「客家」的移墾與社會》,頁279-280

2020-05-09

福人(粵稱閩人曰福 老,謂福建人也)


鳳山縣采訪冊(下)癸部,藝文二,兵事下,

本邑歲貢,鄭蘭,勦平許逆紀事[並序],頁490。

( )

2020-05-08

閩南語一詞在台灣的出現

閩南語一詞,應該算是國民黨這個「遷佔者政權」將以前在中國使用的名詞帶來台灣移殖使用。在戰後初期的《民報》,已可看到使用「閩南語」的現象了(1946.5.15),當時是與「台語」一詞和平共存。

到了21世紀的台灣人還要討論這個問題,都是因為國民黨的禁止使用<台語>規定要用<閩南語>的禁令而導致。

1967年10月27日《經濟日報》第六版的新聞報導,〈習稱「台灣話」就是「閩南語」有關單位.「通告改正」〉。新聞局規定不能再用「台語」一詞,政治介入的結果就是台灣人還必須討論這種無聊的問題。


其實這個問題的解決,還是卡在台灣還沒完整獨立於世界。像新加坡不在乎的稱之為「福建話」,新加坡人完全不在乎,因為完全不會影響國家的獨立性。

2020-05-04

張重三年表( 整理中,未完)

1873.10.2-張重三誕生。別名張旺。住址是臺南廳仁壽上里後紅庄117號。今程香里。同治12年、明治6年。

#張重三所屬的張家,是岡山程香與燕巢瓊林的大姓,土地很多,不止程香,南到燕巢筆秀,岡山大遼,北到竹圍後紅地區,他共有廿多甲的土地,租給佃農耕作,為了巡田,還養了2匹馬輪流騎著去巡。

1898.10.13-張重三帶領部下二百名,到五甲尾與魏少開、盧石頭、陳王等人,共集結數百人,襲擊阿公店辨務署。

1898.11.9-台灣日日新報》有如下報導:
「逮捕土匪小頭目。陳王,24歲,是阿公店中崙庄的地方小頭目,從前曾參加「襲擊阿公店」的叛亂活動。事平之後,心有不安,想要逃到厦門或香港,結果在台南被捕。根據他的同夥自白,得知一些以前襲擊的情資。該活動中,張擺帶領五六十名部下,程蕃(香)庄的張旺帶領部下二百名,約好在晚上,從五甲尾出發襲擊阿公店辨務署。」文中「襲擊阿公店」事件,是指當年10月13日,魏少開、盧石頭等首領,集結數百部下,從五甲尾攻擊岡山街的事件。

1899-張重三結識在阿公店辦務署當(巡查)的余清芳
* 余清芳在阿公店:余清芳1979年生,路竹後鄉人,1899年起擔任台南廳巡查補,在台南鳳山阿公店等地工作,在此時認識岡山程香土豪張重三。1904年起經常參加齋堂宣揚反日言論,阿公店支廳曾予警告,後於1909年1月,以他曾加入鹽水二十八星宿會的理由,將余清芳關到台東加路蘭浮浪者收容所,1911年因表現良好而放回故鄉,但余清芳仍繼續推動宣揚他反日言論。

1914.2-余清芳與蘇有志、張重三在臺南市亭仔腳街西來庵開始謀議抗日。

1914.11-張重三介紹羅俊與余清芳會面

1915.1-張重三招募阿公店街劉見財加入反日聯盟。

1915.2-因被視為土匪的羅俊流亡中國,於1914.8月在中國福建省福州市關口市街遇台南人陳金發,陳金發告知台灣有人謀圖反日,羅俊在2月3日,派王烏番渡海到臺灣台南拜訪羅俊的老朋友張重三,羅俊與余清芳的反日計畫開始結合。

1915.2.16-張重三與李鏡成、蘇東海等人到大崗山超峰寺,勤查避彈法教練場場地。

1915.5.2-張重三與蘇東海(銜余清芳命令)到臺中拜訪賴淵國,調查資金籌募狀況。

1915.5.4-謝成到台南見過余清芳後,獲得張重三500元贊助款。

1915.5.21-日警監視台中賴淵國往來之信件,張重三自淡水寄致賴成之信,蘇東海致羅俊的信被日警查獲

1915.6.2-張重三被拘捕。住址是阿公店街356號的林通水同日被捕。阿公店街262號的劉見財於6.5被捕。

1915.6-余清芳等人逃亡

1915.8.22-余清芳等人被捕

1915.8.25-開始審判
1915.8.26-張重三被判死刑。
1915.9.12-執行絞死刑於台南監獄

張重三與王烏番熟識, 自王烏番處得知羅俊與賴冰等人招募反日同志

資料來源:如未註明,皆出自《余清芳革命檔案全檔》全8冊。

「同仁」碑原是「岡山神社」碑?

岡山公園內的原中山公園同仁碑,有日治文物專家認為應是沿用日治時期的某石碑,且應該是標示並刻「岡山神社」的碑。到現場仔細看,石碑文字平面確有「刻磨兩次」的不同深淺的痕跡,且四方平面比一般石碑還要深。可惜現存岡山神社老照片,沒有石碑的影像。無法確切證明,不知是否有耆老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