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煥佑,劉天賦共同採訪
岡山鎮的學生每當談起校園生活,由於班級和年級的不同,而有不同的感受,但是幾乎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學生,都會記得教童子軍課程的盧安華 老師。
住在岡山三十歲以上的人,沒有意外的話,大概都被童子軍界的大老盧安華 老師教過。對他很有印象的是不容易聽懂的國語,而這次訪問,更被他認真負責,腳踏實地的耕耘台灣童軍運動的精神所感動。
中國大陸時期
當時的教學常受日本戰機侵擾,師生都要逃空襲警報,到日軍炮轟遂川機場時,日軍開始攻江西南部,他這個外地人就開始逃難。逃難時相當艱苦,只能用雙腳步行,第一天就走了120里,沿途下雨又下雪,他看到了很多家破人亡和妻離子散的情形,最後他逃到江西會昌縣的筠門嶺,這是個位於福建江西和廣東之間的新興都市,他就在此繼續從事教育工作。
民國34年中日戰爭結束後,隨政府復員返鄉,回到故鄉梅縣受聘南華大學附屬中學任職。
來台初期:民36(1947)
中日戰爭結束後,民國36年秋,他有位在贛南師專的同學先到台灣,他就隻身跟到台灣看看,沒想到台灣竟成為他生活最久的地方。
事前他完全不知台灣曾發生過二二八事件,他是先到高雄再去台北一陣子,當時他住在行政院旁的天橋下。那時有很多工作機會,他當時是「三民主義青年團」的團員,有人叫他去台北法院作書記官,但他嫌自己文字不好而婉拒。也有人介紹去大同中學,臨行卻猶豫一天,第二天機會就沒了。
南下高雄後,住在高雄市中正路救國團旁。有位同鄉在台航上班,平時多少相互幫忙照顧。在高雄地方法院後方有青年戲院,可以去看免錢的電影。
另外一位在中央日報當記者的同鄉,介紹他去「國聲報」當編輯,但他認為與自己興趣不合,不願就任。所以這段期間,他平時就跟著當記者的同鄉跑新聞。當時光復戲院的經理是屏東內埔客家人,透過這個關係,認識了同為廣東梅州鄉親的屏東市政府主任秘書。經由這位同鄉的引見,市政府教育局的一位股長就介紹他到屏東市立第三中學,也就是現在的萬丹國中。自此以後就開始他在台灣從事童軍教育的教學生涯。
屏東市第三中學:民36-38(1947-49)
他在萬丹中學,即屏東市立第三中學時,擔任管理組長及童軍團長,除了教童軍課以外,也兼教體育。由於當時戰爭剛結束,有許多學生還曾當過日本兵,個頭都比他還高。在教學的過程,他印象最深的是,有學生請他實施「學長學弟制」,以利管理和教學。盧 老師在中國大陸教書的時候,沒有「學長學弟制」,每個學生不分年級都是平等和平相處,但是由於台灣的教育受日治影響,這個日本文化特色的制度不再實行,有些學生不習慣是在所難免。
在戰後的台灣,位於大陸的中華民國童子軍總會派了三位重要的人士,來台發展童軍運動,分別是台南師範的張忠仁,新竹師專的胡立人,以及屏東師範的張效良,後來他們被稱為童軍界的「三巨頭」。
擔任中華民國總會訓練科長的張效良,對屏東童軍運動頗有影響。由於他是屏東師範的校長,所以在民國37年,全力支持盧 老師於屏東公園舉辦了「屏東市立中學童子軍團聯團露營」,這也是台灣大型童軍露營活動之始。
盧師母於民國37年盧 老師到萬丹任教後不久,即自汕頭坐漁船到高雄港,再轉萬丹會合。
高雄縣內埔中學時期:民38-45 (1949-1956)
在民國38年,他又被內埔中學校長的力邀下,到當時行政區域還屬於高雄縣的內埔中學教書,並擔任管理組長及童軍團長。
現在屬於屏東縣的內埔鄉,是六堆客家的中心,對於以客家話為母語的他,在語言上輕鬆不少。
在校長的支持下,他更努力的進行童軍運動的推廣,首辦全縣童軍教學觀摩。日治時期的台灣校園,沒有童軍課,自然也沒有露營時可用的帳篷等器具。盧 老師為了要讓學生能上真正的露營課,就利用日治時期小學所剩的棚子帆布,改縫成露營帳篷。
除了存下零用錢以外,鼓勵學生日行一善,使教學做合一,叫學生去撿破爛及銅鐵玻璃資源回收,積了一定的量時,拿去賣給舊物商。這樣存下來的錢,拿來買營帳炊具,充實了團的設備,每半年學期結束時的夜晚,舉辦營火晚會,所有的節目都由學生自己準備及演出。這樣一來,內埔的童軍活動每次都有聲有色,不論學生家長都很欽佩盧 老師的用心。
而當時在省立潮州中學擔任校長的劉述先校長,在每年屏東所辦的露營活動中,看到盧 老師的認真負責,極為欣賞,所以在民國41年他調到省立岡山中學擔任校長後,一直力邀盧 老師到岡中任教。盧 老師就在民國45年受聘到岡山中學任教。
台灣省立岡山中學:民45-59(1956-1970)
盧老師在民國45年到岡山中學後,仍兼任負責全校初中部行政業務的副管理長,以及童軍團的活動,使學生朝氣蓬勃,活潑快樂,有禮守紀。他自此後,就在岡山春風化雨,成為岡山學子都認識的盧老師。
當時的岡中是包含初中與高中的完全中學,他教的是初中部的學生。認真負責的他,每天都負責學生的上下學,只要是這個時間,就會看到他在路口維護學生交通安全,在確定學生都離開學校後,他才會離開。
當時高雄縣最重要的戶外活動場地澄清湖,盧 老師也付出不少心血。當時正逢高雄縣青年反共救國團每年都舉辦大貝湖冬夏令育樂營,盧 老師受邀參與工作,從開始到結束全程參與,故被譽為「青少年之友」。甚至現在澄清湖青年活動中心的營地設計和規畫,盧 老師也負責參與,人稱他為「澄清湖的土地公」。
他對於高雄縣童子軍的事務,出力更多,協助首辦全縣大露營,可以說是高雄縣童軍之父!由第一次全縣童軍大露營開始,所有全國,全省,及分區的各種考驗營,均有他的足跡。尤其對於童軍幹部訓練及童軍活動對後輩的培養貢獻良多。盧 老師於1959年奉派為中國童軍代表團,曾率團到菲律賓參加第十次世界童軍大露營。首次在亞洲舉辦的童子軍世界大露營,地點為菲律賓的Laguna群島。記有來自69個國的12,203童子軍參加,其中我國選派了龐大的隊伍,共536人。盧 老師也曾代表國家出席世界童軍遠東區國際會議。
高雄縣立岡山國中:民59-76 (1970-1987)
民國59年九月,省立岡山中學改名「省立岡山高級中學」,初中部結束。盧 老師就轉至岡山國中任教。其實早在岡山國中初成立時(民國45年九月),盧 老師就在岡山初中兼課。盧 老師還記得,當時縣中還在籌辦期,沒有教室時,是借用岡山國小五年級的教室上課。不過這個兼課讓他相當的疲累,省岡中在岡山,縣岡中在後紅,他的住家在前峰,這個兼課讓在他像個陀螺一樣的,在這三個地方騎單車跑來跑去,所以兼課兩年後他就放棄了。
調到縣岡中後,他就退掉了省岡中第二宿舍的房子,搬到在大仁北路的縣岡中宿舍。盧 老師強調,他要調到岡山國中最要緊的是住的問題。因為當時已經一家八口的他,必須要先把房事安定下來,才能安心工作。身為一個在岡山的外省老師,並無自有的土地和房屋,都是住在公家的宿舍,如果住的問題不能解決,一動不如一靜。
他在岡山國中就這樣又教了十七年的童軍,直到他民國76年退休。退休那年,他最後一次參加全縣童軍大露營,閉幕典禮中,在全體與會童軍的喝采下,被譽稱為高雄縣的「貝登堡」!
退休與回饋鄉里
在台灣還未開放大陸探親時,盧 老師在大陸還有無人奉養的九九歲高堂老母,他透過管道得到故鄉親人的消息,因而遭到有關單位的約談。幸好遇到昔日的學生,問明原因後,學生還幫忙他接濟供養老母,以盡孝道。
後來大陸開放探親,他終於完成回鄉的心願,他在故鄉蓋了一座小學,並為故鄉鋪了三條水泥村道,方便行人,造福鄉里。這些回饋故鄉的費用,因他桃李滿天下的學生自動幫忙資助不少。
後來由於大陸經濟發展迅速,人口外流嚴重,導致學生減少,小學不再有蓋禮堂的需要,盧 老師將費用節省下來,把經費移到社區,為故鄉蓋了一座老人活動中心。禮堂命名為「百壽堂」,以紀念其先慈101歲升天。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