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9-05

岡山老街發展大綱 (2019.7.26高雄電台稿)



壹、清治以前「阿公店街」的形成:
一、荷鄭時期:
1635-荷蘭發動「聖誕節之役」,引進福建移民到大岡山地區(現在的11區)開墾。
1662~1683-鄭氏王朝入主,以軍事單位屯田續開發,岡山新聚落有前鋒、後協、前鋒子等。
1664-首度確定出現的岡山地區地名「後紅仔民社」,即今紅後里地區[1]
二、清治時期:
1700初期-阿公店街成形於18世紀初。(阿公店首度出現(《鳳山縣志1718年)。[2]
1769-台灣總督府民政局於1898年第一次調查各縣、廳社寺、廟宇,資料指出,壽天宮建立年度為乾隆34年,即1769年。[3]
1776-「築岸序」石碑立碑於阿公店街。石碑顯示,乾隆41年,阿公店街店家及團結治水成功;捐銀商號有「四來號」等20家。[4]

貳、日治岡山街的成型以及變成岡山老街
一、岡山街區的擴大過程:由線到面,並整理街道寬度一致。
線-阿公店街,維仁路
面-東邊:建省道(外環道),縱貫鐵路(1900通車)
     出現第二街開元街,第三街平和路中街。
  西邊:阿公店街截彎取直,擴大街區(約今天維仁里、壽天里)。
  1931-1934-進行阿公店溪截彎取直工程,整治仁壽橋至本州橋之間的阿公店溪彎道。[5]
  1935-岡山神社落成
  1937-整治水患,開闢市容,拆除位於維仁路與平和路交叉口西側的壽天宮。1938岡山街區的阿公店溪移除,遷至現在河道位置。興建仁壽橋。

二、主要的三大街道:
第一街:阿公店街,維仁路
 日治初期的庄役場、郡役所,一開始都在此街。
 維仁路兩側的舊店面「亭阿脚」(騎樓)。屋多狹長,是臨街店面。維仁路極盛時期,是岡山生活機能最強的主街,以壽天宮為中心,兩側有各式商店,日治時期的籃籗會亦在此街。
 有相當多旅社供南來北往旅客住宿,有楊縛醫師後來擔任街長的益謙醫院、布行、麵攤、雜榖店、竹簍店、打鐵店、醬間、「漢藥店」、金銀紙店,「販仔間」等大都集中在廟口附近,清時期為減少斤兩糾紛,廟口設有「阿公店公斗」、「阿公店公」等標準度量器具。

第二街:開元街—市場農業社會民生用品,娛樂
 日治時期出現的民生農具街,有岡山第一個公有市場「阿公店市場」,市場旁設有「鹽館台車總站」,也是重要的夜間經濟」區域。現在還存有眾多仿巴洛克式的日本西式建築。
 1910阿公店市場完工啟用。 除市場外,日治後期的果菜市場、魚市場、肉品市場,農會的分部都在此,也有許多布行、麵攤、雜榖店、竹簍店、打鐵店、醬間、「漢藥店」。
 1916成立「阿公店興產公司」,1921設置台車鐵道,在阿公店市場旁設「鹽館台車總站」,經營輕便車及漁市場。輕便車軌道自開元街出發,前往彌陀、梓官蚵仔寮,便利漁貨的載運。
 據說開元街的命名是源於「到此街要花很多錢」,除了民生物資的購買,也有很多新式應酬場所。街上有「朝鮮樓」,街尾阿公店溪旁有近三百坪的「凌雲閣」國立岡中第一宿舍,第一間戲院「岡山座」(1928)也在不遠處,以開元街為軸形成一時繁華煙花,老一輩子的岡山人就叫她「開錢街」。

第三街:平和路/中街—現代化商品
 日治後期發展出來的街道,街頭是岡山火車站及省道,街尾是壽天宮(後來拆除)。主要是現代化的建築與機構,岡山人辦理公務,去金融機構的街道,商家主要販賣現代化商品。
 近代化政府的公務機關,一開始即設郵局(後來含電話),1900台南至高雄間鐵路1129日開始營業,阿公店驛正式運作。臺南阿公店間架設電柱與電話線,進入電力時代。1919台南鳳山間縱貫道路整理完成。1920庄役場遷至平和路頭。1923第一銀行前身「商工銀行高雄支店岡山派出所」成立於中街平和路99號。1931地政事務所前身「岡山出張所」在庄役場對面。
 日治時期的醫院主要在中街。有牙醫、明光眼科、同寶齒科、漢藥店述古堂等。
 三間「三層樓仔」都在中街及旁邊,建安醫院、太原醫院、高昌醫院。
 中街的現代化商品的店鋪,影聲收音機行、電器行、計時店、眼鏡店、印刷廠、文具行、刻印店、中西藥店。當時最多的是冰菓室(咖啡店),在街上有一些有趣的商家,包含有為人測量土地的專門店,還有專門為人清洗呢帽的攤子,另有壽光社佛俱玻璃鏡行。

參、建築分布與風格
一、清代/閩南建築:在大埕街與大同巷,所餘不多。
二、日治時期:現代風情閩洋折衷風格、簡易哥德式風格建築、巴洛克風建築。
 日治時期舊街道的整頓與新街道的出現,帶動一波新式建築的崛起,市街上的建築大多為現代風情閩洋折衷風格,店面窄屋身長型設計,有簷廊供民眾行走,一則可避暑雨時可避雨,二則亦可擺設貨物或小攤,走廊上均闢有一小池,為消防用,亦有將其造景成魚池者。在建築材料的部分,開元街大部分為磚造建築,有的房屋立面裝飾有白色水平飾帶、瓶形欄杆,平和路則為較新式的鋼筋混泥土建築,有些會加貼面磚。多數建築的山牆上裝飾有茛苕草或勳章飾,有些會將姓氏或店號裝飾在勳章飾上,亦有只裝飾簡單的幾何線條、圖形或開口部加邊框者。
 較為特殊的有建安醫院,為簡易哥德式風格建築,據說是由加拿大籍建築師設計,立面為鋼筋混泥土內部則為磚造,設有花園長廊。立面的山牆為尖形加哥德式尖弧線條裝飾,中央有四葉飾,窗戶則用木頭隔出「高」、「岡」字的裝飾。
 太原醫院,為街上最高的建築物,有羅馬式拱圈及走廊,立面除了裝飾有櫻花及蓮蓬之外還有燈飾,整體造型很類似台大醫院;太吉西藥房,門坊上還有標註英文店號;朝鮮樓為洗石子建築,還設有巴洛克風陽台,樓梯為展開式,二樓有寬敞的露台。
 岡山的街屋整體說來沒有太繁複的裝飾及建築技巧,推測應是日人在台建築了許多的知名建築物之後,本地的師傅根據觀察學習模仿之下折衷挑選了一些較不需要繁複技能的裝飾,複製在新蓋的房子上,雖然較為簡單但也為岡山帶來了新市貌。



[1] 西元1664年,康熙3年,「台灣軍備圖」。
[2] 詹雅能《鳳山縣志》點校說明,《臺灣史料集成提要【增訂本】》(台北市: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遠流,2005),頁161-164頁。該書大約在康熙57年(1718年)年底、58年(1719)年初開始編纂,於康熙58年(1719年)六月完稿,隔年(1720年)刊行。
[3] 溫國良,〈台灣總督府第一次(一八九八年)調查鳳山縣之寺廟略述〉,《高市文獻》,第11卷第2期(高雄市:高雄市文獻委員會,199812月),頁18
[5] 杜正宇,〈岡山水道的發展與變遷〉,《臺灣風物》,第60卷第2期(板橋市:臺灣風物雜誌社,20106月),頁47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同仁」碑原是「岡山神社」碑?

岡山公園內的原中山公園同仁碑,有日治文物專家認為應是沿用日治時期的某石碑,且應該是標示並刻「岡山神社」的碑。到現場仔細看,石碑文字平面確有「刻磨兩次」的不同深淺的痕跡,且四方平面比一般石碑還要深。可惜現存岡山神社老照片,沒有石碑的影像。無法確切證明,不知是否有耆老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