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9-05

岡山壽天宮三大信仰發展過程相關大事年表──媽祖、土地公、義民爺


1635-荷蘭發動「聖誕節之役」,引進福建移民到岡山地區開墾。

1662~1683-鄭氏王朝入主臺灣南部,在荷蘭的開發基礎上,以軍事單位屯田的方式繼續開發南台灣,此時期岡山地區新的聚落有前鋒、後協、前鋒子等。

1664-首度確定出現的岡山地區地名「後紅仔民社」,即今紅後里地區[1]

1700左右-〈康熙臺灣輿圖〉中,岡山區地名只有「前鋒營」[2]

1712­-壽天宮誌表示,岡山壽天宮創建於清康熙51年。壽天宮志記載:「本宮自台南大天后宮分靈至阿公店街」,應是只分靈至阿公店,尚未建壽天宮。[3]

1718「阿公店」地名首度出現[4](《鳳山縣志》成書於1718年)。[5]

1759(之前)-〈乾隆臺灣輿圖〉岡山區地名有「前鋒庄」、「芉蓁林庄」、「阿公店」、「五甲尾」、「竿蓁林汛」[6]


1760後協代天府奉憲勒碑」,公告禁止「前鋒港」惡徒設站阻攔商品交易抽頭。

1769-台灣總督府民政局於1898年第一次調查各縣、廳社寺、廟宇,資料指出,壽天宮建立年度為乾隆34年,1769年。[7]

1776-「築岸序」石碑立碑於阿公店街。石碑顯示,乾隆41年,阿公店街店家及團結治水成功;捐銀商號有「四來號」等20家;監督築岸工程的四位「董事」,洪偶、王圖、楊檀、廖越,應是出身挖子、阿公店、後協、石螺潭的頭人。[8]

1787-1788-林爽文事件(乾隆51-5217871~17883)[9]

1789-林爽文事件平定後,北港地區並獲清政府御頒「旌義」金匾,六月,北港仕紳建立「旌義亭」,明訂義民罹難之日為年度祭辰,以資奉祀。

1790-台南最重要的商業組織「三郊」,於乾隆55年,在官民合作下捐資興建義民祠,大門匾額名為「旌義祠」。[10]

1798《鳳山縣采訪冊》記載「嘉慶三年,黃協記、吳隆興募建」募款興建壽天宮[11]

1799-此年於廟前(新廟前?)放置公斗,上面刻有「阿公店公斗」、「嘉慶四年」。

1824「道光四年,黃洽泉董修」壽天宮(《鳳山縣采訪冊》記載)[12]

1894-阿公店街「福德祠」於此年由「黃應年」「監督修繕」,[13]位置在今壽華路2號碧海釣具店附近。

1929-昭和4年後,「因工會員多數提倡」,岡山義民爺祭典廢止,此年之前有辦理祭典。[14]

1931-1934-進行阿公店溪截彎取直工程,整治仁壽橋至本州橋之間的阿公店溪彎道。[15]

1935-岡山神社落成,照片顯示福德祠被拆除。

1931-岡山雖自1930年起廢止爺民爺的祭典,但這一年「街民多者依慣例。備三牲酒禮及演梨園數棚。以為普施」,民眾仍以類似普渡的模式,豐盛祭拜。[16]

1935-臺灣日日新報報導,〈岡山土地祭前一日.臨時市場之盛況.此種老例得全島未有[17]

1937-岡山街役場以整治水患,開闢市容的理由,拆除位於維仁路與平和路交叉口西側的壽天宮。

1941-台南州知事於公會堂宣佈解散三郊組合,合併於台南商工會議所,並拍賣三郊產業,義民祠與溫陵媽廟被拍賣。

1948-新壽天宮中殿落成,聖母媽祖安座。義民爺奉祠於壽天宮龍爿(站在廟內面對廟門的左側廂房)[18]

1961-壽天宮後殿成,觀音菩薩等神聖安座。

1987-農曆813日,福德正神、義民爺等神聖正午安座於福德祠。






[1] 西元1664年,康熙3年,「台灣軍備圖」。
[2] 洪英聖編,《畫說康熙台灣輿圖》(南投市:行政院文建會中部辦公室,1999)30。依考據繪製年代為康煕2443年間。地圖在頁183
[3] 壽天宮編輯組,《岡山壽天宮宮誌》(高雄市岡山區:岡山壽天宮管理委員會,2011),頁31
[4] 陳文達,《鳳山縣志》(南投市:台灣省文獻館,1993),27
[5] 詹雅能《鳳山縣志》點校說明,《臺灣史料集成提要【增訂本】》(台北市: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遠流,2005),頁161-164頁。該書大約在康熙57年(1718年)年底、58年(1719)年初開始編纂,於康熙58年(1719年)六月完稿,隔年(1720年)刊行。
[6] 洪英聖編,《畫說乾隆台灣輿圖》(南投市:行政院文建會中部辦公室,1999)31。依考據繪製年代為乾隆2124年間。地圖在頁165
[7] 溫國良,〈台灣總督府第一次(一八九八年)調查鳳山縣之寺廟略述〉,《高市文獻》,第11卷第2期(高雄市:高雄市文獻委員會,199812月),頁18
[9] 許雪姬總策畫,《臺灣歷史辭典》(台北市:文建會,2004)484-485
[10] 楊廷理,〈義民祠記〉《臺灣南部碑文集成》(南投市:臺灣省文獻會,1999),頁147-148
[11] 盧德嘉纂輯,《鳳山縣采訪冊()》(台北市:文建會,遠流,2007),214
[12] 盧德嘉纂輯,《鳳山縣采訪冊()》(台北市:文建會,遠流,2007),214
[13] 盧德嘉纂輯,《鳳山縣采訪冊()》(台北市:文建會,遠流,2007),232
[14] 1935.10.15義民爺祭《臺灣日日新報》,4版。昭和三年以前。每至此節。即盛舉祭典。後因工會員多數提唱。遂廢止祭典。」
[15] 杜正宇,〈岡山水道的發展與變遷〉,《臺灣風物》,第60卷第2期(板橋市:臺灣風物雜誌社,20106月),頁47
[16] 1931.10.28岡山義民祭及臨時市臺灣日日新報》,4版。
[17] 1935.9.13岡山土地祭前一日.臨時市場之盛況.此種老例得全島未有〉《臺灣日日新報》。
[18] 訪問壽天宮副主任委員蔡參。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同仁」碑原是「岡山神社」碑?

岡山公園內的原中山公園同仁碑,有日治文物專家認為應是沿用日治時期的某石碑,且應該是標示並刻「岡山神社」的碑。到現場仔細看,石碑文字平面確有「刻磨兩次」的不同深淺的痕跡,且四方平面比一般石碑還要深。可惜現存岡山神社老照片,沒有石碑的影像。無法確切證明,不知是否有耆老知道。